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生存,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消费电子这个不断“新王换旧王”的战场,就连苹果也得紧跟时代更新产品,更何况上游供应商们,很容易被替换。
不论是立讯精密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还是蓝思科技的全球化布局,说白了都是在增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而歌尔股份,在经历大客户砍单风波之后,也学聪明了。
提高技术,分散风险
大客户依赖,是果链公司的“通病”,像立讯精密、鹏鼎控股等都存在这个问题。同时,这也是歌尔股份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地方。
一方面,与大客户合作的确给公司带来了海量订单。
2010年,歌尔股份和苹果首次牵手的时候,公司的营收才26.45亿元,而合作14年之后的2024年,公司营收已经突破千亿大关,实现了37倍增长。
虽然上千亿的营收并不都来自苹果,但苹果供应商的身份无疑会成为歌尔与其他大客户合作的“敲门砖”。
另一方面,合作出现问题给公司带来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一次砍单风波,让歌尔至今都还在阵痛期。
那么,该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
歌尔股份的方法是两手抓。2020-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79.07%上升到88.56%,看似大客户依赖更加严重。
其实不然。细看可以发现,公司实际上是前三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增加,并且占比更平均。如此一来,既可同时维持和多家客户的合作,又能分散风险。
反观,立讯精密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78.5%,而苹果一家就占比70.73%,鹏鼎控股也是类似的情况。
另外,歌尔还在抓紧提升自己的技术含量。
公司深知代工模式难以持续,技术突破才是立身之本。因此,近几年歌尔与多个科技巨头的合作逐渐转向“技术合作”,而不是单纯代工。
歌尔共包括精密零组件、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三项业务。其中,智能硬件主要制造VR /AR和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智能声学整机则主要承接了苹果AirPods等耳机的组装。
这俩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超过80%,但本质上都属于代工,毛利率很低。
在智能硬件方面,歌尔联合高通推出轻量级AR智能眼镜参考设计及下一代MR参考设计,从而实现技术输出。
在智能声学整机方面,公司则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智能制造能力。
2025年3月,苹果COO来访考察,歌尔拿出了绝活,例如公司自主研发的“音圈绕线机”技术、模具技术和注塑能力。
事实证明,提高技术水平是有效的。近两年,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改善。
2023年-2025年一季度,歌尔的毛利率从8.95%上升到12.41%,净利率从1.03%上升到2.68%。
几经沉浮,觅得新机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产品销量增长进入平台期,AI赋能智能手机和电脑带来的增量相对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全球科技巨头都将目光转向了VR/AR、智能眼镜、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新兴智能硬件产品。
Meta、百度等均已经推出了AI眼镜产品,苹果、三星等也在积极布局,并且据悉,苹果的智能眼镜产品可能将在2026年底提前上市
歌尔股份作为声光电一体化龙头,也瞄准了这个新兴领域。
从2024年年报来看,公司的9个在研项目中,有5个都与AR、AI眼镜相关。
并且从研发费用来看,公司2020年以来在研发上砸了超过235亿元,研发费用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高于立讯精密(3.5%左右)等同行。
不得不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歌尔在AI眼镜上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
公司在技术含量和价值量都比较高的光机和光波导环节,推出搭载全息波导镜片和 Micro LED光机的轻量化AR参考设计Mulan 2。
尤其是2025年2月,歌尔光学在海外的SPIEAR大会上,发布了采用表面浮雕刻蚀光栅工艺的全新AR全彩光波导显示模组StarG-E1,实现了AR光学镜片的新突破。
只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4年以来,公司虽然净利润持续上升,但营收又“喘不过气了”,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
2024年,歌尔实现营收1010亿元,同比微增2.41%,2025年一季度甚至同比下滑15.57%至163亿元。
歌尔股份将筹码压在AR眼镜上,但结果如何,犹未可知。
因为VR眼镜是否能放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24年,全球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和AR增强现实设备出货量约为760万台,同比增长约12%。
这还是在2023年出货量减少的前提下,并且其销量至今都没有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情况。
一方面,相对于手机、电脑等具备需求刚性的产品,VR或AI眼镜对多数人来讲可有可无,其中的一些功能用手机或电脑也能实现。
另一方面,VR眼镜的价格不低,像苹果的Vision Pro售价高达3499美元,已经劝退了大部分消费者。
接下来,随着AI等技术的成熟,AI或VR眼镜在功能上有望提高,也有望实现降本。但最终要成为“杀手级”产品,还得产品性能更新迭代以及价格持续下沉。
结语
果链供应商们,对苹果可以说“又爱又恨”,歌尔股份尤其如此。好在公司通过发展大客户、提高技术含量来降低风险,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咸鱼翻身。
现如今,营收陷入停滞成为歌尔的又一个“危机”,最终能否度过,关键或许就在AR/AI眼镜上。
以上仅作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