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徐风
A股上市险企在2024年普遍交出亮眼成绩单后,2025年一季开始出现分化。其中中国太保呈现双降的态势,在2024年资负两端改善后又迎来挑战。
【投资端表现不佳,业绩承压】
保险业在告别了2024年的盈利年之后,分化又成为了2025年一季度的主旋律。
以五大A股上市险企为例,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呈现出“两升三降”的格局,净利润也有两家下跌,其中中国太保还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财报显示,一季度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937.17亿,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归母净利润96.27亿,同比下滑了18.1%,相比之下2024年两大指标增速分别达到了24.74%、64.95%。
造成中国太保业绩“变脸”的原因主要出在投资上。
从业务结构看,中国太保对投资端收益过于依赖。2024年其负债端的表现低于行业均值,实现原保费收入4420.72亿,同比增长了4.39%,低于行业5.7%的平均增速。指望负债端推动净利润大幅增长并不现实。
2024年,中国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同比大增了130.5%至1203.94亿,总投资收益率也提升至5.6%,是推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到了2025年一季度,由于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回调中国太保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录得16.55亿,相比2024年同期为151.04亿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业绩承压。
中国太保投资端对业绩的显著影响与2023年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密不可分,这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新准则下股市和债市波动对业绩的影响被放大。
在此情况下,险企更应该发挥主动资管能力,通过资产匹配策略和波段交易在把握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尽可能平抑对业绩的影响。
就比如中国人保,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高管表示,权益投资在春节前市场低位果断加仓,把握了市场阶段性机会。在固收方面加大交易力度,在利率低点卖出,在利率相对高点加大了长久期债券买入力度,提升了债券资产对投资收益的贡献。
最终一季度中国人保实现投资收益122.18亿,同比大增了3.89倍,推动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43.4%至128.49亿。
2023年底中国太保核心管理层出现变动,新董事长傅帆和总裁赵永刚上台,至今任期已一年有余,新管理层持续聚焦寿险业务转型,但当前仍未走出调整期。
【寿险调整仍在持续】
2024年在行业负债端阶段性改善后,2025年再次承压。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保费增速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一季度更是罕见滑坡,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66万亿,同比下降了0.29%,相比2024年明显滑落,行业开门红不再。
此外,据自媒体“今日保”统计,一季度全行业新单保费较去年同期缩水约1200亿,同比下降超20%,直接印证了负债端压力。
而2024年以来行业负债端的改善主要是“报行合一”政策叠加预定利率下调,在成本端出现好转。同时“炒停售”预期对保费增长也有一定催化,共同提升了新业务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炒停售”一定程度上对保费增长形成了透支,也是导致开门红和周期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回看中国太保,一季度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184.22亿,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代理人渠道却表现平平,同比下降了2.3%至828.74亿,新单保费更是下降了15.2%,影响了渠道增长。
银保渠道才是太保寿险保费增长的关键。一季度实现规模保费257.22亿,同比增长了107.8%,其中新保业务保费为201.14亿,同比大增了130.7%,弥补了人身险新单保费下滑的缺口。
银保渠道更多受益“报行合一”和银保合作数量限制的放开,渠道佣金率大幅下降,一季度新华保险和中国平安的渠道表现也皆有亮点。
然而,一季度太保寿险保费端的增长并未带动保险服务收入,同比仅增长了0.6%至209.80亿,表明业务结构仍处在调整状态,业务利润率偏低,经营效能有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中国太保整体保险服务收入为695.50亿,同比增长了3.9%,而推动收入增长的主要是产险业务,服务收入为同比增长4.8%至477.41亿,超过了寿险服务收入的一倍以上。
要知道中国太保一季度的产险保费规模为631.08亿,寿险业务规模保费是产险的1.88倍。
此外,太保寿险由于保费增长的不确定性,排名存在被赶超的可能。
【老三地位并不稳固】
作为寿险行业老三,太保寿险地位并非国寿和平安那般稳固。
以原保费统计口径,2024年太保寿险的保费收入为2388亿,同比增长了2.45%,而泰康人寿同比增长了12.35%至2283亿,两者差距大幅缩小,太保寿险几乎被后者追平。
2025年一季度,由于太保寿险增速回升,而泰康人寿却同比下降了17.8%,“一升一降”间才拉开些差距。
但太保人寿被赶超的风险仍未解除,一季度中邮人寿和新华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801.07亿和732.18亿,同比增长了8.8%、28%,都是未来太保人寿的潜在挑战者。
随着行业负债端的承压和分化,尤其是近年来持续调整的代理人渠道,提升代理人队伍效能,加快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成为各大险企的工作重心。
自2021年以来,中国太保实施了“长航行动”的寿险业务改革,虽取得不错进展,但改革仍需加力。
在2024年太保寿险转型进入“深水区”之时,核心管理层出现变动。去年4月太保寿险原总经理蔡强离任,并由原副总经理李劲松接任。
蔡强作为行业老将,曾担任法国安盛保险集团和友邦保险的首席执行官,2021年被聘为太保寿险总经理,也是“长航行动”的主要操刀者。
目前推进的“长航行动”二期工程重点聚焦分红险。分红险是浮动型保险的重要品种,随着预定利率下调,业内大力发展分红险的声调日渐提高。
2024年,中国太保高管表示分红型产品未来占比将超过50%。但太保寿险分红险的开展进程较慢,前五大产品中只有一只是分红险,其余皆是传统险种。2025年一季度分红险新保规模保费占比虽然提升到了18.2%,整体占比并不高,要达到产品结构均衡的目标依然遥远。
在寿险业务之外,随着银发经济浪潮的到来,康养领域也成为负债端角逐的新蓝海,近年来头部险企纷纷加码布局。
就比如2024年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75个城市,累计超16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平安养老实现保险合同保费收入165.95亿;中国太平共布局了76家“自有+第三方合作”社区,实现养老保险业务收入80.61亿;新华保险在16个城市布局了21个康养社区等。
但中国太保大康养战略进程相对较慢。2025年才宣布正式启动。截至2024年底,中国太保已在全国13个城市落地了15个养老社区,投入运营的只有9家,要形成规模收入尚需时日。
在2025年行业负债端迎来新一轮压力测试的档口,中国太保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并不显著,未来新管理层应聚焦产品结构优化和代理人队伍管理,在降本的同时不断提升业务利润,才是稳固市场地位的良方。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