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申公豹 鹿麓
编辑 | 溪云
继去年水电煤高铁涨价之后,2025年,涨价潮再一次来了。
最近,全国最有钱的城市深圳,打算让自来水涨价13.05%。
不光深圳,今年,广州也涨了不少,南京则涨了26%,北京第一阶梯水价都要破五块钱大关了。
除了水费,燃气也在涨。
从23年2月到2024年9月,全国有1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调价,平均上调0.21元/方,西部某市燃气费更是“三个月翻三倍”。
此外,很多城市地铁涨价,高铁涨价,大学学费涨价,肉价、菜价也在悄悄上涨。
为什么突然之间,生活必需品开始全面涨价?
一房落,万物升。
过去,我们能一直享受着价格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公共服务,全球倒数10%的水价,不到全球平均水平六成的电价,归根结论,就是四个字——土地财政。
羊毛出在羊身上。过去高涨的房价里,隐含着看不见的城市服务成本。
而随着这两年房价下行,卖地价格腰斩,土地财政开始熄火了。
2023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5.8万亿元,跌破6万亿,2024年更是跌破5万亿,为4.8万亿元。
地主手上没有了余粮,公共服务又不可能停转,总得有人承担成本,财政压力从楼市向民生平移,涨价就变成了一种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除了被动原因,这一轮公共服务价格上涨,也有主动推动的因素。
2025年的十大重点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扩大内需,
高层把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在了2%左右。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边不少企业在价格战中卷生卷死、裁员降薪,
另一边居民对前景悲观,除了生活必须品,其它都捂紧钱包不敢消费,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内需不足。
想要打破这种僵局,有一种策略,就是让公共服务品这些刚需品涨价,因为刚需就是最大的内需。
对于老百姓而言,就算水电煤气价格上涨,但该用的还是要用。
涨价幅度可能不大,但是赢在消费的基数足够大。
天风证券的测算结果就显示,水电燃气价格上涨4%、6%、8%,将分别带动PPI同比增速上行约0.5、0.7、1.0个百分点。
所以,短期之内,我们会看到一些有点割裂的场景:
一边是汽车、手机这些可选消费品,在降价;
而另一边是水电煤气、粮油米面这些刚需消费品,在涨价。
普通人在消费降级中省下的钱,可能又从这些刚需品里悄悄溜走。
这是发展模式转型必然的阵痛,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直面的真相——
公共服务免费或超低价的时代,真的接近尾声了。
2025年风高浪急,世界格局巨变,面对关税、脱钩,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钱袋子?
若你有这个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您解读国际、宏观、政策、楼市、商业等重要动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趋势,直达财富的本质信号。
原价299/年,通过本文订阅,智谷老读者福利价199元/年,还加赠一年12场闭门直播!
限时开放30个名额
299元立减100元
三天后窗口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