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解决了行业界定模糊、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新标准中,“全固态电池”要求离子传递必须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分界。这一团标的核心研究点为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即通过真空加热测试失重率,当样品目视无液体且失重率低于1%时,判定为全固态电池。经多轮验证试验支撑,该方法误差率低、结果稳定,适用于多种主流技术路线。
今日开盘,部分固态电池概念股走强,一度涨超10%。其中,海辰药业、英联股份等概念股一度涨停,虽然截至收盘有所回落,但近期固态电池概念股普遍表现较好。
早在今年2月份,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就表示,此前部分企业宣布已经量产装车的固态电池大部分是半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不是液态电池随着电解液液体的减少就可以发展成为固态电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认为,全固态电池2027年前后才能实现小批量生产,距离大规模的量产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平安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称,半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的过渡路线,在电池中引入固态电解质的同时保留少量电解液,主要包括氧化物、聚合物路线。常见的固态电解质中,氧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均存在“离子电导率低”和“界面接触差”的问题,因此部分参与者推出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路线,保留一部分电解液浸润固态电解质,以改善离子电导率和界面接触情况。半固态电池与传统工艺的兼容性较好,产业化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产线改造等理论成本低于全固态电池(但高于液态电池);与液态电池性能相比,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均有提升,但固态电解质目前仍面临界面不稳定和机械应力等问题,导致循环寿命和快充性能弱于液态电池,技术和工艺仍需进一步突破。液态锂离子电池液态含量为25%,半固态电池液态含量为5%~10%。
从当前产业布局来看,多家车企和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进行布局,目前推出的产品主要为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时间表普遍在2027年左右。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
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这一领域的利好消息不断,使资本市场固态电池板块近期整体呈现走高趋势。
5月21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王春阳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近期取得重要突破,利用三维电子绝缘且机械弹性的聚合物网络,发展了无机/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有效抑制了固态电解质内部的锂金属析出、互连及其诱发的短路失效,显著提升了其电化学稳定性。该研究成果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
而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也相继发布半固态/固态电池新品。比如国轩高科近日官宣建成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发布了包括G垣准固态电池在内的6项新产品;宁德时代近期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表示,公司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坚定投入,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当升科技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清陶能源已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2024年出货量同比大幅增加,未来将共同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进程。
不过,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在成本上,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路线为例,硫化锂现价200万~400万/吨,制备成全固态电池后,仅电芯的成本已高达5~6元/Wh,整个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4~5倍。在技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认为,高能固态电池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何进一步提升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与锂金属和高比能电极材料的匹配性,并构筑相容稳定的固态界面。
银河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升级从技术、成本等综合角度看,或将沿着从复合半固态电池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路径演进,全固态研发层面基本统一至硫化物方向,当前仍有路线尚未明确、规模量产难度大、验证周期长等挑战,其节点乐观估计在2027年左右,中性预期在203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