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都在“卷”!
首当其冲的就是光伏行业,2024年,硅料价格下滑近70%,行业巨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已陷入亏损泥潭。
目光转向新能源汽车行业,不管是以比亚迪为首的老牌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纷纷降低主力车型的发售价,比拼销量。
医药行业同样硝烟弥漫,2024年的药品集采再次刷新降价记录,平均降幅超过60%。
但在这种背景下,麻醉药龙头恩华药业却表现得十分特立独行。
2005-2024年,恩华药业的营收除了在2020年因手术量减少而有所下滑以外,其余时间都保持了增长,更难得的是,公司归母净利润竟然实现了连续20年的增长。
要知道在医药行业开始集采、竞争加剧时,连恒瑞医药、长春高新等龙头都不免遭遇短暂的业绩下滑,从这个角度看,恩华药业确实有些独特。
而恩华药业的独特还不仅仅如此。
2025年第一季度,在与同行的比较中,恩华药业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处于领先,公司实现营收15.11亿元,同比增加11.29%,实现归母净利润3.01亿元,增速达到13.35%,超越海思科和人福医药。
既然医药行业面临“内卷”,为何恩华药业能有如此表现呢?
这是因为恩华药业手握三大秘诀,来应对行业内卷。
第一大秘诀:深耕麻醉药领域。
恩华药业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上市企业,拥有国内最丰富的产品线,在麻醉、神经、精神等细分领域均有布局。
2024年,公司麻醉类药物营收占比达到53.7%,占据半壁江山,精神类、神经类分别占比21.1%、3.88%。
此外,公司还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领域获批产品品规最多的企业,数量达到98个。其中,公司亿元级别的单品就有9个,核心大单品是麻醉镇静药力月西(咪达唑仑注射液),2024年销售额接近7亿元。
那么,我国麻醉药的市场需求有多大呢?
麻醉药早期应用于临床麻醉,市场规模与手术量息息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手术患者约8000万,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达到48.7%。
此外,麻醉药的应用场景也在继续扩容。大众对于就医过程的舒适化要求不断增加,像无痛分娩、内镜检查的渗透率有望逐渐提升。
在“手术量增长+场景扩容”的共同推动下,麻醉药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据预测,我国麻醉药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50亿元增至2028年的500亿元。
而深耕麻醉药行业,也给恩华药业带来了两点便利。
1.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
在我国,麻醉药因成瘾性而受到严格管制,管制品种有123个,其中任意单方制剂的生产企业数量不超过3家。这就意味着,麻醉药行业内的企业有限,竞争格局也较为稳定。
从临床来看,医生一旦对某种麻醉药品形成用药习惯,就不容易被其他产品替代。这就使得行业内领先企业能够长期占据市场份额,强者恒强的局面愈发明显。
2024年,恩华药业市占率排名全国第一的产品就多达29个
2.减轻集采影响。
我国规定,实行特殊管制的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不纳入集采,所以恩华药业的核心大单品力月西就规避了集采。
而且,公司包括福尔利(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在内的独家产品共有7个,暂时也不会被纳入集采。
第二大秘诀:良好的成本管控能力。
2020-2024年,恩华药业的毛利率保持在72%以上,始终高于人福医药、海思科,位居行业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恩华药业的毛利率达到73.56%,甚至高于片仔癀。而恩华药业毛利率能够超越片仔癀的关键,就在于成本端。
片仔癀的产品生产受原材料影响较大,2024年因天然牛黄价格上升,增加了公司采购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
而恩华药业的原材料大多为初级化工产品,采购成本较低,而且公司掌握核心产品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全生产流程。这样的生产模式使公司受上游原料行业影响较小,成本管控能力较强。
第三大秘诀:不断增强的研发实力。
集采在加剧医药行业洗牌的同时,也倒逼制药企业加大研发,向创新转型。
恩华药业也不例外,将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2.67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7.21亿元,同期研发投入率也从7.93%增至12.66%。
得益于持续增强的研发实力,公司近3年获批的中枢神经1类创新药共有5个,在该领域数量位居国内第一。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的在研创新药项目有14项。
在镇静领域,公司的NH600001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申报上市。在镇痛方面,欧立罗已经成功上市,公司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达到2亿元。
同时,公司还引进了一款治疗舞蹈症的新药安泰坦,2024年销售额也达到近1亿元。
此外,恩华药业的参股公司江苏好欣晴,同样聚焦于中枢神经药物领域,设立了国内首个心理疾病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心理风险筛查系统、陪伴机器人等。
截至2024年年底,好欣晴平台注册医生超过7万名,年服务患者超过150万人,为恩华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渠道。
最后,做个总结。
从过往来看,当医药行业面临“内卷”时,恩华药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业绩增长,类似从前的片仔癀。
而恩华药业能有如此表现,靠的是深耕麻醉药领域的业务布局、精准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不断增强的研发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