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遭遇八连冻,曾经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王健林,如今压力山大。
从今年年初至今,大连万达和王健林的股权遭遇连续冻结,2025年,老王的日子仍然不好过。
更严重的问题是,现金流吃紧,昔日的合作伙伴也反目成仇,上门讨要欠款,王健林和万达再遇危机。
说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何股权又被冻结了?王健林该如何破局?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2025年,王健林可以说是开年不利。
就在1月底,万达集团新增一条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8.1亿元,而且直接冻结到了2028年。
紧接着,2月份、3月份,万达股权又遭遇连续冻结,俨然成了电视连续剧。
然后在上个月,万达还以24.9亿的价格,把万达酒店的全部股权卖给了同程旅行。
600家酒店的管理权,只卖了24.9亿,万达缺钱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钱荒仍未解除,前几天,王健林又新增了1条股权冻结信息,金额3亿,如果再加上之前的,现在被冻结的股权总量,已经超过了160亿。
并且这些被冻结的股权,基本都是王健林的核心资产,比如万达商管,是王健林当初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凭仗。
然而,现在大量股权被冻结,导致王健林筹钱更难了,这些被冻结的股权,不仅无法拿去向银行抵押贷款,也没法找新的接盘侠套现。
这就是老王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流动性危机。
王健林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窘况,导火线是8年前的对赌协议。
按照王健林当时的想法,只要推动万达商管上市,那点钱只是小问题,不仅可以还上腾讯、苏宁等公司的340亿,而且还能大赚一笔。
然而事与愿违,王健林在港股和A股连连碰壁。
最终导致了,老王不光要掏出340亿来还债,而且还得给对方支付利息。
如果是以前万达如日中天的时候,拿出来340亿也没啥问题,但后来房地产行业日薄西山,老王的资金开始捉襟见肘。
想要填上数百亿的大窟窿,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当然,王健林叱咤商海多年,对危机很敏感,所以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外部资本之上。
老王开始壮士断腕,这几年一直在卖卖卖,能卖的不能卖的通通都摆在了货架上。
但问题是,哪怕把重资产一层层地剥离,仍然没能化解流动性危机,才导致了现在一条又一条的股权冻结。
王健林是军人出身,他身上有两个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魄力和担当,当年房地产行业兴旺时,他借助资本市场迅速扩张,曾经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一时风光无限。
2016年,王健林在牛津大学演讲时放出豪言,说万达的国际化战略就是要买买买,2017年,他还告诉年轻人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但是,这种高杠杆的模式尽管扩张很快,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后来整个行业下行,尽管王健林不断忍痛割肉,却仍然难以阻止万达的流动性危机。
从买买买到卖卖卖,如今已年过七旬的老王,只剩下了压力山大。
这也告诫我们,做生意固然要有胆魄,但同时也要给自己留后路。
根据公开信息,现在万达集团的债务规模仍高达6000亿元,其中有息负债1316亿,但万达账上的现金只有一百多亿。
虽然卖资产是王健林现在最直接的变现手段,但相较于巨大的债务规模,这点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更何况,卖到现在,万达的核心资产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万达电影和万达酒店被卖个一干二净,就连很多万达广场,都被王健林送入了险资的口袋。
那么事已至此,王健林该如何破局呢?
除了继续轻资产转型,当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上市。
如果能成功踏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就能从源头引来活水,解决当下的流动性危机。
可惜的是,现在万达最大的困局也正在于此,数次冲击港股失败,上市遥遥无期。
尤其是现在高层对房企上市愈发谨慎,万达转型又难以得到认可,上市难度更是超级加倍。
转型8年,万达仍然危机四伏,已经年逾古稀的王健林,仍然坚守一线,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可是看这情况,他可能仍然需要继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