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家运 北京报道
由于天然气市场景气度下行,国新能源(600617.SH)的业绩表现延续颓势。
近日,国新能源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91亿元,同比扩大395.01%。2025年一季度,该公司未能扭转颓势,营收、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达5.99%和4.38%。
中研普华研究员柯壮宾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新能源业绩下滑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天然气主业下游需求疲软,销售价格下行与采购成本高企形成的“剪刀差”,致使毛利率同比下降,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同时,国新能源负债承压,资产负债率超80%,2024年财务费用占净利润比例达551%,利息支出严重侵蚀了公司的利润。
气价“剪刀差”侵蚀利润
国新能源主业涵盖天然气开发利用与咨询服务、天然气及乙醇销售、管道输送服务、储气设施租赁服务,以及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相关咨询等。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国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61.4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0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7798.5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35.58%;扣非净利润亏损5.91亿元,同比下降395.01%。
对于上述业绩表现,记者联系国新能源方面置评,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不过,柯壮宾向记者分析,国新能源业绩下滑是外部市场压力与内部经营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来看,2024年国内天然气市场供需宽松,国际LNG价格下跌,加之暖冬气候,城市燃气采暖需求疲软,工业领域受房地产调整影响,钢铁、建陶等传统用气行业需求萎缩。尽管新兴产业需求有所增长,但国新能源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核心业务收入受到冲击。同时,天然气销售价格下行与采购成本高企形成的“剪刀差”,使得毛利率同比下降,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国新能源方面也表示,其营收下滑主要是受天气及终端市场需求影响,天然气销售量下降。
从内部因素看,柯壮宾指出:“国新能源长期面临高负债压力,资产负债率超80%。2024年财务费用占净利润比例达551%,利息支出严重侵蚀盈利。此外,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存货积压反映出销售回款与库存管理低效,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足。尽管依赖政府补助及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在短期内缓解了亏损,但扣非净利润亏损达5.91亿元,核心业务已陷入亏损泥潭。”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国新能源的资产负债率为82.35%。虽较上一年同期减少了3.52%,但整体仍处于较高水平。在财务费用方面,2024年国新能源的财务费用为7.1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87%,主要得益于利息支出的减少。然而,尽管财务费用有所下降,但其绝对值仍然较高,对公司的利润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挤压。
一季度业绩延续颓势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国新能源业绩下滑态势仍在延续。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02亿元,同比下降5.99%;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下降4.38%;扣非净利润1606.98万元,同比下降57.76%。
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王冉向记者分析,2025年一季度,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053.9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27%,这也是在2022年之后,国内表观消费量再次呈现出长时间的同比下降。
王冉表示,这一现象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内天然气市场近两年整体呈现从偏紧过渡到偏宽松的供需格局,但受制于“少气”能源禀赋的掣肘,消费端的释放仍然受到供应端的影响。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与内贸价格倒挂、亚欧套利空间出现使得一部分资源主动转向国际市场;关税政策影响又使得一部分资源被迫转向国际市场,这些都导致国内供应量下滑,进而影响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就国内终端消费来看,气温整体偏暖,季节性调峰需求兑现不足;同时,工业板块持续偏弱,进而也导致商品运输需求欠佳,内需拉动不足。
展望二季度,王冉认为,常规需求淡季到来,消费量环比将减少。不过,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提升,在交通、气电、公服等板块的带动下,天然气消费量同比有望从下降恢复至稳定甚至小幅增长的区间。
对于国新能源的未来发展,柯壮宾表示,公司需突破传统业务瓶颈,在挑战中寻找结构性机会。从行业层面看,天然气作为“双碳”目标下的过渡能源,仍有政策支撑,工业“以气代煤”和交通领域LNG重卡推广存在增量空间,若能聚焦高附加值用户、优化销售结构,有望改善毛利。同时,国家对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投入(如长输管道建设)为公司提升资源调配能力提供了契机。
柯壮宾还指出,短期来看,公司需解决流动性风险,2025年一季度其流动比率仅为0.72,短期债务与货币资金缺口达34.55亿元,需通过引入战投、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中长期来看,公司需加速新能源转型,改变研发投入下降趋势(2024年研发费同比降27.6%),借鉴同行经验发展“燃气+光伏+储能”综合能源服务,拓展工业园区等场景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培育新收入来源。
柯壮宾建议,国新能源可以依托山西煤层气资源优势,探索天然气与生物质能耦合项目,争取绿电交易收益;通过并购或联合采购提升议价能力,降低上游成本。但同时,公司也需警惕新能源替代加速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建立动态风控机制。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