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15日电 题:港股迎中概股回流,有哪些新机遇?
作者 张超越 东北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近期,港股市场正经历中概股回流浪潮。5月12日,宁德时代披露发行阶段董事会公告及注册招股书,预计5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此前,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迎接中概股回流,并着重强调香港应成为中概股回流的首选上市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港交所完成15宗IPO(首次公开募股),筹资186亿港元,位列全球交易所第五。
制度优化为回流铺路
多年来,港交所为迎接中概股回流,在制度层面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主要体现在门槛优化、流程简化和监管协调上。
在门槛优化方面,港交所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眼光。2018年,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股权结构对科技企业的束缚。在科技行业,企业创始人往往需要保留对公司的控制权,以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传统股权结构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同股不同权”机制的出现,为新经济公司登陆港股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流程简化方面,2022年“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改革”正式落地,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极大便利。中概股可选择“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大幅简化了审批流程,并且可快速纳入港股通,获得南向资金支持。在海外监管收紧的背景下,许多中概股面临着较大的政策压力,而港股市场这一“合规、安全、高效”的回归通道,无疑为它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监管协调方面,香港证监会与内地监管层保持高频沟通,在信息披露、财务审计、跨境数据合规等方面建立了更协调的标准体系。这一举措为中概股打造了一个既具制度弹性又符合国际监管预期的资本生态。中概股在回归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监管体系的要求,而香港与内地监管层的协调合作,能够有效降低中概股的合规成本,提高回归效率。多领域的制度优化,显著增强了中概股回流的可行性与吸引力。
新兴与关键行业引领市场升级
在中概股回流的浪潮下,新兴与关键行业企业将成为港股市场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与平台型企业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如电商、社交、在线教育与出海游戏等板块。这些企业原本以赴美上市为主要目标,但在海外监管收紧的背景下,港股成为了更具政策包容性的“替代市场”。以电商企业为例,它们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海外上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而港股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它们提供了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人工智能、大模型、生物科技等创新型公司也将成为港股市场的新亮点。此类企业具有高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符合港股投资者对科技股的偏好。生物医药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长期增长潜力,港交所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一制度创新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以一些创新药企业为例,它们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研发周期较长,在传统上市制度下很难获得融资机会。而港交所的这一制度创新,使得它们能够在港股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加速研发进程。
随着中概股的不断加入,港股将在行业层面实现由“金融+地产”向“金融+科技+制造”三足鼎立的结构性跃迁。
中概股的回归将重塑市场
首先是流动性提升。短期内,中概股的加入可能会导致资金分流,造成流动性缺口。但从长期来看,中概股的回归将扩大港股整体市值,提升交易活跃度。中概股大多是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它们的回归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增加市场的交易量。同时,也将吸引更多南向资金、ETF配置与国际长期资本参与。南向资金的流入将为港股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ETF配置则能够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效率,国际长期资本的参与则有助于提升港股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其次是估值逻辑转变。原有的“低市盈率、高分红”的传统估值体系,将逐步向“成长性+技术驱动”逻辑演化。随着中概股中科技企业的加入,投资者对高研发、高市销比企业的容忍度将提高。科技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高额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它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投资者对这类企业的估值方式将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企业的成长性和技术创新能力,这将推动港股整体估值中枢结构性上移。
最后是投资者结构更趋多元。随着中概股占比提升,国际机构可能根据盈利质量、治理标准与长期回报重新评估中国企业。这将促使港股投资者群体从“套利型”向“配置型”升级。国际机构通常具有更专业的投资理念和更严格的投资标准,它们的参与将促使港股市场更加注重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