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庞华玮
2025年10月28日10时14分,上证指数盘中突破4000点整数关口,这是自2015年8月18日以来,A股首次重返这一关键点位。
尽管当日午后市场遭遇抛压,最终收于3988.22点,但这一突破仍被视为重要的市场积极信号。
A股10年之后,指数归来,内核已变。一场由新经济主导的结构性牛市,正迎来关键时刻。这一次,市场不再仅仅是一场资金的狂欢,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映射和产业升级浪潮的注脚。

重返4000点
10月28日10:14,上证指数盘中突破4000点。
这是时隔10年,沪指重上4000点整数关口。上一次见到4000点还是在2015年8月18日。
不过当日午后,A股遭遇抛压,收盘未能站稳4000,收于3988.22点,跌0.22%;同日,深证成指跌0.44%,创业板指跌0.15%。
然而业内人士很乐观。
“今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上证指数时隔10年突破4000点整数关口,进一步确立了这轮牛市的走势。”10月28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
永赢基金分析,市场突破4000点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近期中美经贸磋商取得初步共识,外部不确定性显著缓解,提振整体风险偏好;二是“十五五”规划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绿色转型与实体经济发展三大主线。这一战略定调直接强化了科技与绿色板块的投资逻辑,AI算力、半导体、储能等领域与当前市场热点高度契合,主题投资机会不断强化。
当日盘面上,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军工、计算机领涨。而有色金属、钢铁、建筑等跌幅较大。
两市成交额达2.16万亿元,较前一日缩量1913亿元。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涨幅达18.99%,深证成指涨28.95%,创业板指涨50.80%。
本轮行情自去年“924”启动以来,沪指已涨超45%,深成指涨超66%,创业板指涨超111%。
其中,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通信、电子、计算机涨幅排名前三,分别为134.32%、120.95%、100.75%。科技成为A股上涨的领头羊。
10年变迁:指数归来,内核已变
当指数重回熟悉的点位,市场的内核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上,上证指数在4000点上方的年份仅有三年:2007年、2008年、2015年。
A股市场经历了两次突破4000点大关的上涨:
2007年5月9日 ,大盘第一次突破4000大关,当时大盘处于牛市后期,万得全A指数PE在40倍左右,大盘历经5个月一直涨到当年10月才以6124点见顶,期间涨幅53%;
第二次突破4000点,是时隔8年后的2015年4月8日,当时万得全A指数PE为20.41倍左右,之后加速,2个月后,当年6月大盘到达5178点,期间涨幅30%。
目前,市场静待第三次突破。万得全A指数PE为17.91倍。从估值来看,显然目前市场更为理性。
虽然同为4000点,但与2015年8月18日时最后一次4000点相比,A股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
这十年间,A股总市值从52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全市场股票数从2600多只增至5400多只,股民总数从9300余万人增至超2.4亿人,融资余额从1.4万亿元增至2.4万亿元,北向资金也从千亿规模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2.6万亿元,机构投资者占比显著提升。
从产业格局看,2015年8月18日之前上市的公司中,近10年以来涨幅最大的10只股票股价上涨均超过10倍,中际旭创、胜宏科技、天孚通信排名前三,10倍股中电子、通信、电力设备等三大行业合计占80%,反映出科技板块是领头羊。
2015年,站在4000点舞台中央的是传统的银行、券商、地产等传统产业。而今天,引领市场的是以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经济”板块。十年前,A股市值前十大多被金融、能源巨头占据;如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硬科技企业已跻身前列。
路径选择:加仓,还是兑现?
面对4000点关口,是兑现收益,还是继续加仓?市场参与者策略出现显著分化。
业内人士认为,A股在突破4000点后,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技术性震荡或调整。
据记者了解,一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
一位全球投资的机构人士透露,其近期降低A股仓位。“在4000点附近,我们在A股上明确要降低仓位,落袋为安。”
上述人士表示,该机构此时转而寻找估值更低的港股机会,寻找估值在10倍左右,且即将止跌回稳、可持续增长、分红回购>5%的标的,“耐心等待其下一轮上涨”。该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参与主题及高估值交易。
同时,更多机构保持乐观。
有机构认为,从中长期来看,A股未来投资主线仍是科技,坚守科技,在科技赛道上寻找细分机会。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我们一直重点配置科技板块,今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就目前来看,投资科技股的主流赛道已经变得相对拥挤了,建议投资者不要全堆在已经涨上天的龙头里,可以看看科技产业链的上下游细分赛道比如光模块板块等有实际订单和业绩支撑的公司。”
宝晓辉认为,当前牛市行情仅行至中段,但需要警惕追高和频繁调仓风险。
杨德龙表示,布局后市,科技板块仍然要重点关注,因为这是业绩高增长的板块,但是短期涨幅过大,需要防范短期回落的风险,如果有调整可以布局。因此,对于前期获利较大的科技股,投资人如果担心短期回调可获利了结,如果看好中长期趋势,也可长期持有。
杨德龙指出:"4000点不是这轮行情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新一轮行情的开始。"
华安证券也认为,当前良性调整接近尾声,历史复盘数据显示,成长景气周期行情中,由估值驱动切换至业绩驱动过程中的调整时间通常较短,而当前良性调整期已进入后半程或尾声。十一月初有望成为验证行情是否进入新一轮即业绩支撑行情的契机。
同时,近期,海外大机构也纷纷看好中国股市中长期表现。
高盛明确表示中国股市"慢牛"已在路上,预计到2027年底主要股指上涨约30%。
摩根大通预计至2026年底,沪深300指数有24%上行空间。
瑞银证券认为,市场中期展望依然向好,成长风格可能跑赢价值风格。
科技牛市:延续还是扩散?
尽管策略有所分化,但科技作为核心主线,仍是机构共识。
当下市场最关心的是,4000点之后,接下来会是科技行情的延续,还是普涨行情?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指出:"如果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确立,4000点之后市场更可能延续科技行情而非普涨行情。"其理由是,科技板块的赚钱效应会吸引更多资金持续流入,而传统行业受制于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杨德龙则判断:"市场今年是结构牛,资金集中配置经济转型受益的科技创新板块。到明年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不断提高,会吸引更多场外资金入场,市场可能从结构牛市转向全面牛市。"
海富通基金基金经理范庭芳表示,展望后市,A股短期震荡后或会继续向上。就市场目前点位而言,该位置仍存获利盘筹码有待消化,而产业转型升级有望支撑市场上行。若后续加以基本面配合,市场上涨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综合来看,当前科技成长大概率仍相对占优,国内外算力、高端制造、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板块或有轮番表现。
目前正是三季报密集披露期,科技股进入业绩验证期,去伪存真时。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指出,科技股三季报业绩表现:以 AI 芯片、量子计算、先进制造为代表的硬核科技企业,三季度业绩呈现 “营收 + 利润” 双高增长。但也有部分蹭概念的企业,虽股价随板块上涨,但三季报暴露 “增收不增利”“依赖政府补贴” 等问题。
华西证券同样判断,本轮行情仅行至中段。一方面,当前A股盈利处于周期磨底阶段,供给侧“反内卷”与需求侧“扩内需”的工作同时推进,有望提高盈利改善的可预见性;另一方面,当前科技行业的景气预期在逐步强化,“科技叙事”逻辑将打开权益资产估值的上行空间。
中信证券认为,活跃趋势性资金的减仓已基本完成,市场成交和换手也回到理性水平,这意味着投资者近期频繁讨论的风格切换实际上已经基本结束,市场大概率重新回到业绩驱动的结构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