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宝和王老吉这场蔓延至全球的互撕,已是长达15年的拉锯战了。
硝烟背后,曾高达578亿元巅峰的凉茶市场渐显疲态,去年传统罐装增速仅3%,远不及饮料行业均值,没想到这场双雄之间的战争,却改写了凉茶行业的命运。

点击上方视频立即观看
快刀财经的朋友们,好消息来了,为了满足大家多元化的需求,「快刀财经」的视频内容我们会同步在公众号上发布,还是熟悉的配方及味道,还是犀利但有温度的内容,还是足够多的增量信息,还有你在公众号上可能看不到的独家重磅。快去视频号、抖音、B站、小红书搜索「快刀财经」,关注我们,每天为你解剖一个新商业真相。
以下是本期视频脚本:
大家平时喝凉茶吗?
前段时间,加多宝前脚刚发文宣称海外商标胜诉,后脚王老吉就以一句“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的回怼冲上了热搜。
这场蔓延至全球的互撕,已是凉茶界双雄长达15年的拉锯战了。
可谓是凉茶行业都凉了,两个巨头依然打得火热。
硝烟背后,曾高达578亿元巅峰的凉茶市场渐显疲态,去年传统罐装增速仅3%,远不及饮料行业均值,没想到这场双雄之间的战争,却改写了凉茶行业的命运。
巅峰期的凉茶行业,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增长奇迹。
19世纪末的时候,当时持有王老吉凉茶配方的商人家族,分流到了广州跟香港。
前者由广药集团持有凉茶配方及王老吉商标。后者,则在1992年时将配方永久授权给了一位名叫陈鸿道的商人。
1997年,广药开始售卖绿色方盒包装的王老吉凉茶。
但当时的广药集团业务线繁多,并未对王老吉投入过多资源,以致于其销量平平。
同年,陈鸿道与广药集团签了合同,以每年450万的价格租到了国内王老吉商标15年的使用权。
拿到王老吉商标后,深谙营销之道的陈鸿道就开始用大手笔投入打广告。
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瞬间占领了全国消费者的心智。
在其运营下,王老吉的销售额从2002年的1.8亿元暴涨至2011年的160多亿元,是当时国民饮料品牌里唯一远超可口可乐的。
其中08年的时候因为给汶川地震捐款1亿,民众好感度飙升,一举成为了国民品牌,估值甚至超过千亿。
而同时期广药集团所生产的王老吉,销售额还不足20亿元,眼看对方越做越大,自己却只能收着一成不变的商标使用费。
就在王老吉炙手可热时,商标大战开打了。
广药集团收回王老吉商标权,另一个王老吉只能将产品更名为“加多宝”,但保留红罐包装与配方,双方正式开战。
在头部品牌的带动下,凉茶品类虽完成了全国性市场教育,但商战的持续发酵直接引发了行业滑坡。
双方在全国掀起29场官司,烧掉天价诉讼费。市场端更上演渠道封锁、价格战,凉茶价格打到骨折不说,沦为夹心层的渠道商们,也被迫“二选一”,产品从高毛利跌至“买一送一”,加多宝更因持续投入陷入资金流紧张。
更惨的还是无力承担渠道成本与营销费用,而纷纷退出市场的中小品牌。
都说商业江湖上,老大跟老二掐架,死的往往都是老三,曾经的第三品牌和其正,也在这场洪流中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这场商战的最大受害者并非任何一方,而是整个凉茶行业。双雄将资源消耗于内斗,也错失了品类升级的关键窗口,最终拉垮了全行业。
毕竟当加多宝跟王老吉还在法庭上争夺“谁是正宗”时,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早就发生了巨变。
凉茶品类20余年未有根本性的口味创新,而同期的新式茶饮却快速崛起,2023年市场规模达3333.8亿元,是凉茶巅峰时期的5倍多。
即便双方后期推出零热量凉茶、气泡凉茶等新品,也因研发投入不足、推广力度不够反响平平,远落后于其他饮料品类。
随着国内市场萎缩,双方也将战场延伸至海外,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争夺“王老吉”商标,目前已在2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诉讼,10地判决加多宝商标无效。
然而,这场两败俱伤的纷争,其实早已没了重兵投入的必要,也难以再搅动市场。因为消费者早已转向更符合健康需求的新式茶饮,行业的核心矛盾已从“谁是正宗”变为“如何生存”。
从行业巅峰到增长停滞,品类的成长永远需要品牌共同培育,而非互相摧毁。
当双雄终于意识到“打赢了对手,输掉了行业”的结局时,再留给凉茶的突围时间可能也不多了。
- End -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王、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