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强省会”模式普遍降温之下,仍有省份在坚持。
日前,甘肃再度召开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明确加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向纵深发展,持续砥砺“一定要强”的精气神和“加快变强”的竞进力,“释放了持续举全省之力强省会的强烈信号”。
早在2023年,甘肃就明确提出,“里里外外要力挺兰州”。
同时,兰州市层面,也连续2年将“新春第一会”聚焦于强省会议题。
不过,相比过去,当前的“强省会”模式,显然面临新的审视。
甘肃为何要将“强省会”战略进行到底?还有多少地方在继续坚持?
01
无论是从多次高规格召开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还是从出台的措施看,放眼全国,甘肃对“强省会”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突出的。
不过,从实际成效看,似乎与外界期待仍有不小差距。
这其中,一个关键性指标是,到2024年,兰州在全省首位度为28.8%,而在2018年,兰州的首位度尚有33%。
也就是说,高调实施“强省会”行动之下,兰州的首位度却不升反降。
更耐人寻味的是,兰州的GDP增速已连续4年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与全国持平)。
当然,仅仅是观察首位度和GDP增速,可能有失片面。
比如,公开报道显示,截至今年6月,甘肃在推进强省会行动中已落实195项支持措施,落实率为89.4%,涉及政策诉求152条,支持率达89.9%。
2024年,留兰就业创业大学生达到5.9万人,较2023年同比增长48.6%。
此外,今年上半年,兰州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攀升至28.1%。
1—8月,兰州市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位居全省第一,招引工业项目完成投资占工业固投的比重达到47.5%。
今年上半年,兰州GDP名义增速达11.8%,并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33.6亿元。
这表明,在“强省会”战略加持下,兰州还是出现了新的起色。
而一座城市要真正发生“质”的改变,显然不会一蹴而就。客观、准确评估甘肃“强省会”战略的成效,不妨把视线再拉长一些。
02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今天继续坚持“强省会”战略,恰恰需要更大的定力。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几年“强省会”模式,已有降温之势。
大概在2019年到2023年期间,全国多地都出现了一波“强省会”战略热潮。包括广西、山东、江西、河南、湖南、甘肃等多个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措施。
但是到今天,这种氛围明显在淡化。
典型如湖南、广西,目前都不再公开强调“强省会(首府)”模式;江西则以“省会引领”来代替“强省会”的表述。
究其原因,还是与政策风向的变化有关。
如2020年底,高层重磅文章指出: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前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再次重申:
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正是在这种新的政策导向下,过去几年,不少省份都开启了培育省域副中心的计划。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强省会”模式就彻底落幕。
甘肃的最新行动,就是明证。
个中玄机,到底何在?
03
首先,在谈论培育副中心城市时,不能忽略一个前提条件,即是“有条件的省份”。
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到底是实施“强省会”,还是侧重于多点发力,培育副中心城市,从来就不该是“一刀切”的。具体如何选择,还是要看各省的省情。
比如,对于四川这样的经济大省,且已经拥有传统“强省会”的省份来说,继续做强省会城市,特别是突出一些核心功能,提升在全国城市版图中的地位,这与同时培育绵阳、宜宾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实是可以并行的。
同时,对于东部地区,那些本身拥有不错的“双子星”城市的省份而言,自然也没有必要彻底改弦更张。
事实上,必须承认的一点,不管是“强省会”模式,还是相对均衡化的多元发展模式,其形成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既不能低估政策的力量,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政策之外的塑造因素和发展惯性。
再回头来看甘肃,这座位居西北内陆,总体经济体量、人口体量均相对有限,且在省会兰州之外,也缺乏其他基础较好的“次中心”城市的省份,选择“强省会”模式,其实有其必然性。
2024年,整个甘肃的GDP总量刚刚迈过13000亿,在所有省份中居倒数第五。
这是什么概念?它比作为西北第一省会的西安,尚低了300亿。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甘肃抛开省会城市,再培育真正有实力的“副中心”,显然不现实。
甚至可以说,如果本身省会都不够“强”,培育副中心又何尝不是一个伪概念?
这里面需要额外解释一个问题。
这几年,大家一谈到“强省会”,就默认拿首位度,即一般认为的省会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来说事,但其实,这个指标有着很强的误导性。
比如,若根据这个指标,第一“强省会”,其实非银川、长春、西宁莫属。因为这三座城市的GDP占全省的比重超过或接近一半。
但是,它们真的是“强省会”吗?
显然不是。
毕竟,一个省会是否真的“强”,除了看其在全省的份量,更要看它具体的经济体量、产业层次,以及在全国的辐射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甘肃要打造“强省会”,显然任重道远——无论是从兰州的经济体量,还是从在全省、全国的引领力来看。
那么,如果不做强省会,甘肃还有其他选择吗?答案是,没有。
要知道,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发展要素、资源的聚集能力,在甘肃整体仅有一万余元GDP、2000多万人口的大前提下,其他城市很难真正撑起全省的大局,更难以在全国城市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数据显示,目前甘肃省仅兰州GDP超过3000亿,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庆阳、酒泉,则仅刚超过千亿。
再考虑到地形上“一线省份”的特殊性,以及兰州集聚了甘肃近80%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想方设法做大做强兰州,真正形成一个有带动力的“领头雁”,几乎就是甘肃“逆袭”的唯一选择。
此外,兰州本身也承载着重要的国家战略价值:
2012年8月,兰州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胡焕庸线”以西、一半以上国土面积上,兰大是唯一一所985、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
因此,我们想再次重申过去的一个判断:
甘肃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在全国省份中,都算是“小体量”。再加上兰州之外,其他城市的人口、产业、资源、政策等基本面都比较偏弱,走均衡发展之路,注定就会走向全面平庸,不仅无法参与全国的竞争,也难以守住自身的基本盘。
04
当然,坚持“强省会”战略的定力,或许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做。
事实上,甘肃从来面对的就不是是否需要做强省会的问题,而恰恰是强省会模式滞后了,或者说不够及时。
过去几十年,兰州不仅错失了省会城市扩张的政策窗口,甚至,对于对白银市还“得而复失”。
所以,正如此前甘肃方面指出的,实施“强省会”战略,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压奋进,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提速发展”。
具体如何做,从宏观上看,此次会议提到的几个方面,应该说是抓住了重点。
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转化力、内驱力,促进工业聚链成群,壮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全现代服务业体系……
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开放窗口作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扩量提效、招商引资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档,以高水平开放为全省发展聚力蓄势……
说到底,就是要做强产业、提升开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这其实也呼应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兰州的定位:
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围绕这些定位,把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应有的城市功能继续做强,整体发展自然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要指出的,所谓做大做强省会,不应该局限于对省内存量资源的整合,而是要根据各地优势,实现产业分工、协作的再优化,共同开辟新的增量空间。
比如,近年来,兰州明确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构建“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7+N”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构想。
此外,在能源安全重要性空前提升的背景下,兰州传统能源工业的优势就可以更加重视起来。
同时,在“向西开放”的战略迁移下,兰州也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而都市圈时代,加快推动兰白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将有效弥补兰州单个城市发展空间和规模体量不足的短板。
这些都是机遇和可以挖掘的潜力。
05
那么,甘肃之外,“强省会”模式真的会退潮吗?
前面说过,这些年“强省会”战略,至少是在公开表述上,确实是降温了。
但实际上,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做强省会,不管有无政策上的推动,都是大势所趋。
首先,我们的城市制度和机制决定了,省会城市在政策话语权、资源聚集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这意味,即便没有额外的政策加持,多数省会城市,尤其是内陆省会城市,在一省中的地位,也只会继续变强。
其次,在中小城市普遍进入“收缩”模式后,很多内陆省份,未来基本上将只剩省会城市尚有继续做大做强的可能性。
因此,至少对内陆地区而言,“强省会”趋势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培育副中心城市,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削弱省会的地位。
当然,有的省会城市的做强,格外需要全省层面的统筹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