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海外中华优秀传统书画数字艺术展》,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一项具有前瞻性与示范意义的文化实践。该项目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罗广教授团队主导,历经近十年探索与积累,构建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集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数字再生博物馆”新模式。
本项目从全球十余家知名博物馆(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等)的馆藏中,精心遴选百余件流散海外的中华书画珍品的高清数字图像,运用世界领先的数字微喷输出技术,制作高精度仿真艺术作品,并先后在广东广州、河南新乡、西藏拉萨等地成功举办巡展及高端学术研讨会。本文基于广州、新乡、拉萨三场研讨会中,来自全国艺术教育、文博研究、美育实践等领域近四十位顶尖专家的发言实录,对该项目展开系统性梳理与综合评价,旨在揭示其深层价值与广泛影响。
一、 项目核心理念:从“数字化”到“数字再生”的范式革新
项目的核心理念并非简单的“数字化”复制,而是提出了更具深度与广度的“数字再生”理念,这标志着一种展览方式的革新。
1. 技术赋能下的“下真迹一等”
传统的文化复制,如木版水印或早期印刷,虽技艺精湛但成本高昂,难以普及。二玄社的复制品在20世纪虽带来震撼,但其价格令普通院校和公众望而却步。本项目所依托的,是自2005年以来成熟的“艺术微喷”技术。正如罗广教授所详述,爱普生等品牌的高端输出设备以其多达十余色的墨盒系统、极高的色彩精度和稳定的输出能力,使得利用艺术微喷技术,复制品在色彩、层次、细节乃至纸张绢帛的肌理还原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专家们(如中山大学杨小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王少斌教授)在观摩展览后一致认为,这种高清呈现“比在很多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原作更清晰”“能观察到以往印刷品甚至现场都难以察觉的细节”,如笔触的转折、墨色的渗化、微妙的补笔等,真正实现了“下真迹一等”的视觉效果,为学术研究和审美沉浸提供了近乎原境的体验。
2. “再生”的深层内涵:从物理形态到文化生命
“再生”二字超越了技术层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术生命的再生:
通过高清数字技术,许多因流散海外而被割裂研究的美术史篇章得以重新衔接。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陈志平教授指出,该项目在作品选择上严格遵循‘经典性’与‘学术性’原则,其严谨的学术梳理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素材。中央美术学院王颖生教授的研究案例(通过数字比对研究分散于多国的周文矩作品)也证明了数字再生对于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教育生命的再生:这些再生的数字艺术品不再是库房中遥不可及的珍宝,而是转化为可以走进课堂、深入边陲的鲜活教材。它们在中小学美育、高校专业教学中被激活,成为激发兴趣、传授知识、培养审美的重要载体,获得了新的教育生命。
文化记忆与精神的再生:项目尤为注重借助数字技术弥补历史遗憾,强化文化认同。例如,通过数字技术的虚拟复原,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壁画得以重现,不仅恢复了艺术的完整性,而且通过这一过程,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深刻体验到民族历史的沧桑,从而激发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爱国情感,促进了文化精神的再生与传承。这被多位专家誉为“课程思政”的生动典范。
二、 多维价值凸显:项目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三地研讨会的专家发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该项目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1. 文化传承与抢救性保护价值:构建全民共享的数字文化资产
项目直面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现实:大量中华艺术瑰宝流失海外,国人难以一睹真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刘颖悟教授感慨道,本项目使观众直观领略到海外藏中国书画资源的“体量之巨”与“质量之精”。它把散落于全球的珍珠串成一条数字项链,构建了一个系统且可全民共享的中华文化数字资产库。罗广教授透露,团队已累积超过5万张中西方艺术的高清数字资源,这本身便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更是打破地域与经济壁垒,实现文化资源民主化的重要实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 美育普及与教育下沉价值:打通美育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专家们提及最多、赞誉最集中的价值点。项目深度践行了“美育浸润”理念,精准破解了基层美育资源匮乏的核心难题。
对于基础教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钟国荣老师、郑州市美术教研员田金良老师以亲身经历指出,偏远地区孩子美术课本上的图片仅如“邮票”般大小,而本项目的高清复制品带来了颠覆性的视觉震撼与心灵触动。它使山区孩子与都市孩子得以站在同一条审美起跑线上,真正达成了美育的公平与普惠。张思燕教授分享的“长江公益‘花开’项目”案例表明,边远山区转型的美术教师极度需要高品质的视觉资源来提升“眼力”,本项目恰好提供了“营养大餐”。
对于高等教育:
肇庆学院李小军院长、华南农业大学刘源教授等多位高校领导者指出,即便是美术专业的师生,能亲眼目睹原作的机会也极为稀少。数字再生博物馆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范本,破解了中国画、书法、美术史等课程教学中“无米之炊”的难题。它不仅是观摩的对象,更能直接融入课堂,成为“大师教你画画”的现场,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3. 学术研究推动价值:开启美术史研究的新视野
高清数字化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华南师范大学陈志平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王少斌教授等学者指出,数字技术让对笔法、墨法、印章、绢素等细节的微观研究得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传统的研究范式。例如,借助放大高清图,研究者能够更清晰地剖析画家的用笔习惯、作品的年代信息以及后世的修复痕迹。此外,项目将流散海外的作品进行系统性整合,有助于学者从整体上把握一位画家或一个流派的全球收藏情况,进行风格比较和脉络梳理,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艺术史研究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社会传播与文化认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项目堪称“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典范。通过高质量的展览与推广,它向社会大众直观呈现了中华艺术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嘉应学院张志祥院长用“新”与“情”二字概括:“新”在技术手段,“情”在家国情怀与教育公平之心。岭南师范学院乔志强教授认为,展览让观众在惊叹于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的历史命运,从而更自觉地投身于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同时,项目在西藏、河南等地的巡展,亦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三、 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项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条理清晰、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
1. 学术引领与策展思维:从资源整合到知识建构
项目绝非简单的图片打印输出。其核心是以学术研究为先导,以策展思维进行知识再生产。团队在浩瀚的数字资源中,依据美术史脉络、美学价值、教育意义等标准进行精心遴选与编排(如策划“青绿山水”“文艺复兴素描”“敦煌”等专题展),并辅以深入的学术梳理和解读。这使得展览不仅‘养眼’,而且‘有内涵’,形成了清晰的叙事逻辑与教育目标,突破了单纯视觉展示的局限。
2. 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共建共享的美育生态
项目有效联动各方力量,形成了显著的协同效应。
高校与教研机构:
华南师大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将展览打造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平台及学生的美育课堂,形成了‘展览+课程+师资培训’的成熟模式。
高校与地方:
项目走进河南、西藏,与当地高校(河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等)合作,不仅输出了资源,更带动了当地美育观念的更新和能力的建设。
线上与线下:疫情期间,项目通过线上直播(如粤藏两地同步课堂)扩大影响力;线下则持续开展“百幅名画进校园”实体巡展,构建了立体化传播体系。
3. 低成本与高效益的可持续模式
相较于动辄耗资巨大的原作借展,数字再生展览成本更低(尽管装裱、运输、布展仍需经费),这为大规模、高频次巡展提供了可能。罗广教授强调其“公益性”本质,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模式,既为国家艺术基金投入带来了高效益比,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可持续方案。
四、 专家共识与发展建议: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三场研讨会的专家高度肯定了项目价值,并基于各自领域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展望与建议,达成了广泛共识。
1. 拓展覆盖范围,深化“下沉”与“上行”
持续下沉基层:
继续重点向中西部、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基层学校和社区倾斜(黄振伟院长、雷保杰院长等呼吁),让更多弱势群体受益。
探索高校路径:
积极响应刘源教授、刘颖悟教授等人的建议,将展览系统性地引入高校,推动高校美术馆、图书馆收藏此类数字IP,直接服务于专业教学与科研。
走进特殊场域:张思燕教授建议,将美育服务延伸至港澳子弟学校、社区、企业乃至疗养院,拓宽服务边界。
2. 深化资源建设,构建国家数字艺术资源平台
内容拓展:
专家们(如陈志平、李小军、郭昊等)建议,未来可从“海外遗珍”拓展到“本土瑰宝”,借鉴湖南博物院等机构的经验,对国内各地方博物馆的精品、石窟艺术、民间美术、甲骨文等进行系统性数字化开发,形成更全面的中华文化数字资源体系。
平台构建:
席卫权院长、华年副教授等提出,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发展,应打破院校间的壁垒,整合全国资源,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数字资源平台”。此举旨在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通过集中力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效益的最优化。
3. 强化教育融合,开发体系化课程与教材
课程开发:将展览资源深度转化为大、中、小学系列美育课程、工作坊及教学指南,并与新课标紧密结合(王佳老师、索朗尼玛老师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
师资培训:
将数字资源包纳入国培、省培计划,提升一线教师利用高质量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教材合作:
与出版社合作,解决现有教材中图片质量差、版权不清的问题,将高清数字资源直接送入课本。
4. 拥抱技术前沿,探索未来形态
技术融合:
积极探寻AI、VR/AR、元宇宙等前沿新技术于展览中的运用,营造沉浸式、互动性的观展新体验(郭浩院长从数字媒体角度提出)。
衍生开发:
张广华院长建议,与文创、动漫、游戏产业携手,开发数字衍生品,令传统艺术以更具活力、更时尚的姿态传播。
结论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海外中华优秀传统书画数字艺术展》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海外珍藏的书画作品带回家,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深邃,还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展体验,成为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与艺术素养的高规格平台。它敏锐地把握了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脉搏,以“数字再生”的创新理念,成功地破解了高品质美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探寻出了一条学术性、教育性、公益性与传播性完美交融的文化传承新径。
它不仅让深藏于海外博物馆的国宝“回归”了国人的视野,更让它们“活”在了各地的课堂、社区和人们的心中,真正实现了“美育浸润”“文化惠民”。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路径之一。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眼前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展览,更是一种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一个开放共享的资源库,以及一份指向未来、关于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守护和传承民族文脉的宝贵答卷。
正如中山大学杨小彦教授所总结,数字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品质。通过智能管理手段的优化配置,多媒体互动技术的集成,以及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的应用,数字博物馆不仅实现了文物管理的数字化革新,还为参观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本项目正是以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教育的热爱情怀,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期待在其示范效应下,能有更多类似的项目涌现,共同润泽中华美育的沃土,筑牢民族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