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龙头!两座“最像”的万亿城市,又对标了 争当标杆争创一流 争做龙头
创始人
2025-09-24 21:56:56
0



文丨西部君

最近,西安和郑州,争当微短剧“霸总”的话题引发关注。



起因或源自前不久出台的《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着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不过,对短剧行业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关于“短剧之都”的桂冠,西安可以说已是“十拿九稳”。



自2023年以来,各种关于西安为何成了“短剧之都”的讨论,就大量见诸媒体。

这样的背景下,郑州明确要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显然不无“叫板”西安的意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座北方经济大省省会城市,本身就时常被拿来作比较。

这次又都将竞争目标对准了短剧行业的“龙头”,是两市在新兴产业赛道上的正面交锋,也不啻为是两者长期竞合关系的最新注脚。

西安与郑州,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短剧之都”?它们的对决,又折射出城市竞争怎样的新逻辑?

01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预计2027年突破千亿,并在去年已经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妥妥的千亿级市场,并有还有着可观的增长空间。



但在这个市场中,既无大的平台优势,又无明显的影视产业基础的西安,却似乎成了“领跑者”。

一组被广泛提及的数据是,2023年的全国微短剧中,西安承制团队的短剧作品占整个短剧市场爆款量的80%。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则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

以西咸新区为例,目前短剧拍摄面积达80000平方米,拥有500余个主题拍摄场景,形成五大拍摄基地、三大制作基地、两大产业基地、一个实训基地,提供“拎包拍摄”服务,吸引全国约50%的微短剧团队前来拍摄,累计已拍摄微短剧1000部以上。

这或正是西安“短剧之都”称号的由来。

当然,郑州也拿出了“后来居上”的架势。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底,郑州全市微短剧制作企业已达820多家,相较于2023年增长29.3%;从业人员规模扩大至3万多人,相较于2023年增长5倍。

同时,也提出了亮眼的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争取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并且,这一产业的发展还获得了省级层面的重点支持。

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就将“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02

新兴的短剧市场,为何是西安和郑州跑在了前面?

从公开信息看,短剧行业在这两座城市的“起点”其实都不高,都与过去信息流广告产业奠定的技术、人才及市场经验息息相关。

或者可以说,微短剧的发展逻辑与传统影视产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所以,才让均无明显影视产业基础优势的西安、郑州实现了“逆袭”。

当然,在这之外,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原因。

比如,作为文化产业,从文化底蕴角度,两者分别是关中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从人才角度,两座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都在百万以上。尽管层次不一样,但如此规模的年轻人群,无疑利好短剧制作及市场的推广。



此外,两座城市的交通都非常便利,容易承接产业要素的汇聚,剧组、演员的跨区域调度也很方便。

如郑州,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也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2小时高铁圈覆盖国内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2小时航空圈覆盖中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

西安,本身接近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从西咸机场出发,1小时航程可以覆盖主要的中西部城市,2小时航程可以覆盖中国75%的领土和85%以上的经济资源。

同时,相对于北上广,西安和郑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即在人力成本,拍摄成本,场地成本等方面都非常有竞争力。

如有报道显示,郑州微短剧群演日均工资仅为横店的三分之一。

当然,在明显的成本优势的另一端,西安和郑州也都面临着如何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点,以及如何适应短剧市场精品化趋势的新挑战。

同时,正因为微短剧行业的门槛没那么高,这个行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争相布局。

今年2月,杭州余杭区设立2亿元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剧本方、版权方、制作方发放拍摄补助;

6月,上海宣布每年设立5000万元微短剧产业引导经费;

8月,深圳宣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10万—100万元奖励

这意味着,西安和郑州未来面临的不仅是彼此间的较量,更是与更多更高能级城市的全方位竞争。

就此而言,现在来判定谁才是真正的“短剧之都”,还为时尚早。

但不管如何,能够在这样的新兴市场中,率先布局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本身就反映出了一种敏锐的产业嗅觉。

这一点对内陆城市而言,尤其重要。

03

有意思的是,西安和郑州这两座城市,时常被拿来作对比。

它们几乎是“最像”的万亿级城市,但同时也又是区别最明显的大城。

比如,西安和郑州均是“北方第一省会”的有力竞争者,且同属黄河流域,也都被委以重任:

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同时,两座城市的常住人口体量相当,截至2024年底都在1300万左右;都是GDP万亿城市,仅相差1000亿左右。



甚至,在距离上也非常接近,高铁仅2小时左右就可直达。

但是,两座城市的“反差”也很明显。

比如,在城市对外形象上,西安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郑州则是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和“火车拉来的城市”。

在科教文卫方面,西安是全国高教资源最雄厚的城市之一,还是继北京、上海和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的城市。



然而,西安的长板,则是郑州最突出的短板——后者至今仍苦于没有一所985高校。

两城的异同,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所给予的定位上也得到清晰体现:

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

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发挥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04

作为北方乃至全国区域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万亿级省会,西安与郑州的发展动向,其意义远超双城之争,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南北的城市格局。

两者“形似神不似”的特质,正如在短剧这一新兴赛道上的角力,固然加剧了在要素吸引、政策红利及产业话语权上的竞争态势,但对两座城市而言,这是压力,也可以转化为驱动各自优化环境、提升效率的催化剂。

当然,若竞争止于同质化“内卷”,则可能陷入零和博弈。所以,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将竞争导向更高层次的合作,探索“竞争-协同”的新竞合模式。

这方面也并不是没有契机。

2021年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这一计划虽然后续实质性进展并不明显,但其战略价值在讲究抱团发展的今天,愈发凸显。



微短剧产业的竞逐,或恰好为重启这一合作提供了试验场。

例如,西安可发挥其内容创意与人才培训优势,郑州则可依托其物流成本与流量分发能力,共同构建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宣发推广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形成“西安研发+郑州运营”或“双城联动制作”的协同模式。

展望未来,西安与郑州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对手”,而应成为推动北方振兴的“双子引擎”。在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先进制造等更广阔领域,双方完全有空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

比如,推动“郑洛西合作带”从蓝图走向现实,促进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流动,将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北方经济增长极。

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共荣”,这或许是作为北方经济重镇的西安与郑州,在未来可以憧憬的新关系和待挖掘的新潜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永大股份:光伏产品新增订单及发...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无垢DL/作者 易溪 南江 映蔚/风控2025年上半年,江苏永大化工机械股份...
长江商学院:本轮A股上涨主要源... 中经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与2025年4月调查相比,当前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情绪有所回暖。调查结果显...
“头雁”便民集市开集 居民家门... “走,赶集去!”9月24日,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交警支队社区“头雁”便民集市开张。这场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
始祖鸟母公司股价大跌!消费者吐... 2025.09.24本文字数:1511,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作者 |第一财经 刘晓颖始祖鸟“炸山”事件...
9月24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9月... 2025.09.24以下是第一财经对一些重要公告的汇总,供投资者参考。【品大事】上纬新材:上海智元恒...
秋分来临,济南高新区孩子们的石... 随着秋分的悄然到来,济南高新区的珑悦幼儿园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在阳光的照耀下,园子里挂满了成熟...
“好想来”母公司万辰集团递表港... 红星资本局9月24日消息,福建万辰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辰集团” 300972.SZ)2...
AI下南洋,广西打头阵! AI... 作者 | 傅斯特如果要问:一个经济规模中游的省份,今天还有什么机会后来居上,更上一层楼?答案极大可能...
原创 “... “忠义天下”网络国际传播活动启动。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赵一帆)9月23日,“忠义天下”网络国际...
凯撒旅业:全资孙公司拟收购青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9月24日,凯撒旅业公告,全资孙公司新华航食将以自有资金1600万元收购香港国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