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处无风
人文社科就业难和工资低,其实早已不是秘密。
但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被长辈吐槽诸如“眼高手低”这种的评价。
我毕业那23年就是中概互联网急速卷的那一年,普通的双非文科专业,一方面要面临毕业生多,学历贬值,另一方面岗位收编,文科专业的职业导向不明显。
我也知道在现在经济环境差的时候,人没办法既要又要。
不过就是没办法不去想,明明都是同龄人,前几年同专业本科毕业的师兄师姐就能踩上互联网的风潮,一年赚20多个。
但到了我们这,毕业就失业,身边的同学都好像很默契地不联系和聊起近况,随便问几个才知道因为大家都混得不怎么样...
但好处是,果然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心里平衡了不少...
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焦虑,因为这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的迷茫,而不是“比别人过得差”的对比。
除了跟同龄人的横向对比,还有对当下在做的事情价值性存疑。
可以说,你在做的东西价值多少,可以从你的工资上直接体现出来。
但行业工资的保密,导致其实你也不知道这份工作,到什么年限,或者到什么职称就可以拿到多少工资,这个岗位的普通人天花板工资是多少。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可达到的高度,自然就很没有冲劲。
对于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来说,人文社科(特别是新闻传播之类的这种学不到什么有护城河竞争力技能的专业)来说,真的很难搞...
看不到自己能知道的未来,身边的人连自己画的饼都没有,满目全部都是3k的销售,5k的客服...
既觉得工作内容很重复和机械,最后年纪大了被淘汰;又担心年轻的时候做这种工作,积累不了自己的技能和资源,没有打造可替代性,往后也没有办法给自己涨薪。
反过来又想,自己这样犹豫不决,一直拖着耗着时间,何尝不是另一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担心自己“做错决定”而选择了“不做决定”,怎么看也不算是当下很好的破局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