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星巴克与咖啡 星巴克一切与咖啡的关系
创始人
2025-11-05 19:01:08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星巴克看来是真扛不动了。

据彭博社消息,星巴克公司已同意以4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根据双方发布的声明,博裕资本将通过与星巴克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持有其在中国零售业务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将保留剩余的40%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该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2024年,星巴克中国以全球20%的门店数量,仅贡献了全球9%的收入和7%的利润。相信任何一个老板如果看到这组数据,都会重新思考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

且战且败,终迎斯普特尼克时刻

星巴克在中国遭遇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是在此前的2023年,中国咖啡市场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本土品牌瑞幸咖啡在营收和门店数量上双双超越星巴克中国,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新龙头。这打破了星巴克自进入中国以来保持的商业和品牌主导地位,市场资金和消费者的流向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商城,星巴克在中国首家咖啡馆开业,当天显得异常低调和安静,来的顾客几乎清一色是在国贸工作的外籍人士和少数海归。对他们来说,星巴克是一杯来自故乡的“安慰剂”。而对于路过的大部分中国顾客而言,这个绿色的美人鱼标志还是一个问号。时任星巴克董事长的霍华德·舒尔茨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公司内部对于能否在中国成功,心里完全没底,甚至被视为一场“豪赌”。

星巴克从第一天起,就不仅仅是在卖咖啡,更是在启蒙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和消费体验——“第三空间”的概念首次被引入。当时很少有人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愿意花这么多钱,坐在一个不是家也不是办公室的地方,只是为了喝一杯“苦水”和聊天。此后,星巴克一路在中国极速扩张,在每个城市的首店开张几乎都是当地的大新闻。

直到进入2017年,瑞幸成立,故事才进入了下一个章节。中国消费者不再将星巴克作为首选,反映了咖啡消费理念的巨变,不再为品牌支付溢价,更愿意为产品和性价比付费。

瑞幸咖啡长期推行的9.9元店庆促销活动、竞争者库迪的更低价策略,叠加中国外卖平台的大额补贴,彻底重塑了中国咖啡市场的价格预期。尽管星巴克在中国仍是一个盈利且重要的品牌,尽管仍然拥有一批忠实用户,但2023年是其失去首选和市场龙头地位的关键节点。

星巴克在中国的未来无疑是暗淡的。就像一个落魄的帝国,版图早已被竞争者攻陷得四分五裂。就门店数量而言,瑞幸已经是星巴克的三倍,而且还在快速开新店,库迪的门店也比星巴克多五千多家,这意味着星巴克的网络效应在快速衰减,翻盘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尽管经历过推新、降价、进入下沉市场等一系列变革,星巴克在中国下坠的势能,几乎无法挽回。过去八年,星巴克在中国经历了滚雪球般的漫长下坡道,可谓且战且败,在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份额,从2017年的42%,跌落到2024年的14%。

但更让人看不到未来的是,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刘文娟在对于此次交易的声明中说:“将为更多中国顾客带来卓越的高端咖啡体验……并推动中国精品咖啡行业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迷途“精品咖啡”

这种精品咖啡的提法和精品短剧一样,一下子屏蔽了普通的芸芸众生,也斩断了投资者对广阔下沉市场的想象。

更要命的是,星巴克还在把“精品”这一病根,当作处方开给接盘方,而罔顾真正追求精品咖啡的饕餮们的消费现实,他们要么在主理人店里边被嫌弃边消费,要么自己买单一产地特殊发酵的好豆子在家手冲。

从味蕾的角度,精品咖啡没有任何错,它代表了一种对咖啡的更高追求,但在人均收入只有美国三分之一的中国,精品咖啡这四个字的背后,意味着从豆子、烘培、制作的高标准带来的高价,意味着星巴克那一杯最普通的三十元的大杯美式,终究只能服务于一小部分没有负担可持续消费的人。

虽然星巴克当前还有三分之一的门店开到了下沉市场,且其中大部分门店都开在当地最热闹的百货商场,但星巴克下沉的姿态,更像是为当地商场的国际化背书,而非满足当地消费者对日常饮品的真实内在需求,这注定了星巴克的下沉,表演功能大于商业价值。

贵,并不是星巴克败走中国的核心原因。从宽口径上看,中国的中产可能有两到三亿,但真正可以比肩欧美中产的人数可能要少很多,一个参考口径是山姆中国860万会员,撑起了一年千亿的销售。

颠覆式创新总是突如其来

优质优价是山姆中国成功的重要秘诀,也揭示了星巴克失败的原因:它没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受本土消费者喜爱的饮品。创新往往意味着颠覆,但星巴克对咖啡的坚持,成就了它的世界地位,也妨碍了颠覆式创新的发生。

在2020年前后,星巴克平均要九天才会推出一款新品,远不及它的中国竞争对手们的速度,瑞幸咖啡在过去四五年几乎维持了每三天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仅在2024年就推出了119款新品。

虽然星巴克在2024财年加速了新品上市力度,全财年推出了78款新品,但其在中国的创新需要与全球研发体系协调,其流程相对复杂,导致新品上市周期长,难以跟上中国市场“快消品化”的节奏,使得推出新品速度仍与它的竞争对手们存在差距。

新品总量的差异也带来爆款热度的悬殊。瑞幸咖啡2021年上市的生椰拿铁,截至2025年9月全球累计销量超17亿杯,成为现象级爆款。同期星巴克推出的秋日限定的桂花拿铁系列,通过桂花等中国元素,虽然一度成为社交媒体热点,但星巴克官方从未公布其累计销量。

星巴克的爆款策略相对稳健,其创新大多建立在经典的深度烘焙咖啡基底之上,无论是“冰震浓缩”的摇摇工艺,还是“桂花拿铁”的东方风味融合,都是在确保品牌核心咖啡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口感和风味上做延伸,简单说,它喝起来仍然是一杯咖啡应有的微苦、回甘和坚果太妃糖之类需要你发挥想象力的香味。

门口的野蛮人差点倒在门口

后来者瑞幸则更像一个门口的野蛮人,不用肩负任何历史包袱,在中国重新定义咖啡。

瑞幸不局限于传统咖啡风味,而是通过数字化的研发体系,大胆进行跨界融合,直接开创全新的品类。无论是首创“生椰+咖啡”,还是掀起的“果咖”风潮,都成功吸引了更广泛的大众消费者,其高频的上新节奏和9.9元的常态化促销(大约只有星巴克均价的四分之一),也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尝鲜欲望。

瑞幸的历程远非一帆风顺。为了维持高速增长以取悦资本市场,公司管理层最终铤而走险,通过伪造交易和虚增收入,人为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增长飞轮”假象。2020年4月,瑞幸自曝财务造假,涉及金额约22亿元人民币,导致股价暴跌、从纳斯达克退市,公司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退市之后,瑞幸进行了复杂的债务重组,同时全新的管理层接管了这家咖啡巨头,大幅降低了外部广告和高额补贴的投入,转而通过App、企业微信群、小程序深耕私域流量,去提升用户的复购率和月均下单频次,从而上演了瑞幸股价在粉单市场的一路狂飙。

瑞幸的劫后重生,除了更懂中国人的味蕾之外,还在于其数据驱动能力远强于星巴克,由此获得了更深的用户和产品洞察能力。

瑞幸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数据驱动的基因,所有订单均通过App或小程序完成,这使其拥有了宝贵的门店效率、用户行为和产品偏好数据,最终确立以15~20元的价格带、便捷的“自提/外送”模式和高频的爆品创新,成功地将咖啡从“第三空间”的星巴克模式,转变为“快消品、每日刚需”,覆盖了庞大的白领和年轻人群,最终引爆了中国的咖啡市场。

渐行渐远

即便瑞幸没有在2020年的造假危机中倒下,定位高端客群的星巴克早已大势已去。毕竟在中国从消费升级到下沉市场的转化过程中,没有了瑞幸,星巴克的市场可能会被库迪等其他本地新秀取而代之。

也许星巴克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对中国用户了解得太晚,特别是对咖啡的执念束缚了想象力。这也源于星巴克在美国的特殊地位。星巴克在美国不仅是一家咖啡连锁店,更是第二波咖啡浪潮的代表和美国主流咖啡文化的奠基者。

在星巴克崛起之前,特别是霍华德·舒尔茨于1980年代收购并改革前,美国主流咖啡市场以廉价、低品质的滴滤咖啡为主,这也被视为是美国的第一波咖啡浪潮。星巴克引入了意式浓缩、卡布奇诺、拿铁等概念,重新定义了美国人对咖啡的认知。就像今天瑞幸塑造了更多中国人对咖啡的认知一样。

霍华德·舒尔茨更为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咖啡消费从少数族裔的传统饮品或工人阶级的提神剂,推广成为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的一部分,通过密集的门店网络,创造了家庭和工作/学校之外的第三个聚会和放松场所。

最近十年,在皮爷、Blue Bottle Coffee、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等第三波精品咖啡面前,星巴克又显得略微套路和落伍。第三波咖啡运动,更在意追溯咖啡豆的品种、产地、处理方法,以浅度或中度烘焙为主、避免深烘掩盖豆子原有的风味(如果酸、花香),以咖啡师用手工或者虹吸等方式来萃取咖啡液。而星巴克一直使用深度烘焙的咖啡豆,以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口味的一致性,但这也牺牲了咖啡豆的独特原产地风味。

皮爷们更加小众的定位显然无法挑战星巴克,毕竟后者在美国是成熟的垄断性品牌。对当下的星巴克来说,真正的挑战主要来自风起云涌的工会运动,以及如何抓住00后更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在中国,星巴克的七千多家门店依然存在,但作为一个曾经的咖啡启蒙者,市场的领先者,第三空间生活的倡导者,星巴克的先锋、温暖,它的文化感召力,早已在过去二十六年里,随着全球化的逆转,外企的退潮,一代白领的谢幕,一个人人都觉得奋斗就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幻觉破灭而湮没,星巴克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0890.html?f=wyxwapp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港股今年最大车企IPO诞生!A... 募资超140亿港元,港股年内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首次公开募股)诞生。历时6个多月,11月5日赛力斯...
多地迎流感疫苗接种潮,四价疫苗... 红星资本局11月5日消息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连日来,广东、湖南、广西等地疾控中心发文提醒,当地流感病...
三次冲击A股IPO未果,鲟龙科... 三次IPO失败之后,鲟龙科技递表港交所再冲刺IPO,要做“港股鱼子酱第一股”。近日,杭州千岛湖鲟龙科...
年内A股新开户数超2245万户... 记者丨易妍君编辑丨包芳鸣A股震荡向上过程中,投资者队伍逐步壮大。上交所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10月...
宗馥莉“换将”:祝丽丹下,郑群... 11月5日消息,据天眼查APP,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由祝丽丹变更为郑群娣。祝丽丹...
美国知名“空头”,斥资超10亿... 据新华社11月5日消息,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4日下跌,其中科技企业股票领跌。此前,美国知名“空头”迈...
从东京漂向深圳,一场影像话语权... 题图|视觉中国中国相机,撕开日本市场的口子日本秋叶原的电器城里,明亮的橱窗一字排开。几十年来,这里一...
康盛股份:股东江苏瑞金拟减持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5日,康盛股份公告,持股5682万股、持股比例5%的股东江苏瑞金装备科技有限...
V观财报|2连板标准股份:股价...   中新经纬11月5日电 5日晚间,2连板标准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价短期波动幅度较大,明显高于同期...
PCB三季报盘点:营收净利双创... AI浪潮中基础建设需求的狂飙,正将昔日“四平八稳”的印制电路板(PCB)行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风口。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