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漂向深圳,一场影像话语权革命 从东京漂向深圳,一场影像话语权革命
创始人
2025-11-05 21:12:02
0


题图|视觉中国

中国相机,撕开日本市场的口子

日本秋叶原的电器城里,明亮的橱窗一字排开。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摄影爱好者朝圣的“圣地”,也是属于索尼、佳能、尼康的天下。过去,人们总会在这几块招牌前驻足,挑选自己的理想相机。

只是这两年,橱窗的C位换了名字。在那些老牌巨头的展架中间,出现了一排来自中国深圳的“小机器”,而最显眼的位置,正属于 DJI Osmo Pocket 3。


根据日本权威零售分析机构 BCN+R 的数据【1】:自 2023 年 10 月上市以来,其市场份额长期稳居 20% 以上。到如今,Pocket 3的市场份额一度攀升至 34.1%,这意味着,日本市场每售出三台摄像机,就有一台是 Pocket 3,而这几乎接近第二名到第九名的总和。


这一幕,在十年前几乎无法想象,日本曾是全球影像产业无可争议的中枢神经。从底片到数码,从单反到无反,全世界几乎所有认真拍照的人,都离不开几个熟悉的名字——索尼、佳能、尼康、富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不仅是影像设备的制造国,更是“标准的制定者”。镜头、感光元件、工艺精度,乃至“什么是好画面”的审美标准,都由日本厂商写在行业的石碑上。正因为如此,当 DJI Osmo Pocket 3 这样的中国品牌在日本本土夺下头部市场份额时,才会让日本媒体惊觉讶异。

从工艺到工业

摄影技术从一块镀银铜板到一枚 CMOS 传感器,摄影走了整整两个世纪。它记录的不只是光影,更是产业技术与权力的迁移史——谁掌握了最新的影像技术,谁就定义了世界的样子。

19 世纪末,欧美已经出现了遍布各地的胶片冲洗中心。摄影技术的出现,催生了现代新闻业与商业广告的蓬勃发展,其影像生产几乎都依赖欧美制造的设备。什么样的色彩叫“真实”,什么样的对比度叫“高级”,什么样的构图叫“专业”——全球影像行业数十年都在按照这些标准对齐。镜头、胶片、曝光、色温的参数,最后变成了跨越国界的视觉语言。

早期欧美时代的摄影是一门“工艺密集型”技术,精密奢侈,价格高、产量低,与普通人无缘。直到上世纪中叶,柯达推出便携易用的傻瓜相机,将复杂的暗房流程“封装”在胶卷和一键式相机中,摄影才真正走出精英圈层,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日常。从此,记录生活不再是专业的权利,而是一种人人可及的表达方式——影像第一次可以成为“每个人的事”。

只是刚由柯达启蒙的大众摄影还没过多久,下一轮的变革就已经悄悄酝酿。

1969 年,贝尔实验室的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首先发明了 CCD 图像传感器,它可以像胶片一样捕捉光,但更小、更稳定、可复用。1975 年,柯达工程师史蒂文·萨森 用它做出了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那时只能拍出轮廓清晰但细节极度模糊的黑白照片。


相比于分子级分辨率的胶片摄影技术,彼时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几乎没有艺术价值,但日本公司很快就从技术转型的缝隙看到了未来的潜力。

索尼集团率先在感光元件和机电一体化上完成消费级产品的突破,而尼康则以精密光学和专业机身牢牢锁定高端摄影师群体,佳能则成功将单反价格降至百元美金级,开启了数码单反的普及元年。这些来自东京湾的巨头牢牢控制着全球影像上游,自动测光、自动对焦、电子快门......日本的摄影产业几乎垄断所有的行业规则。在 2000 年时,全球前十大数码相机品牌中,日本企业超过七席,也把柯达等传统巨头合进了历史的教科书,拍摄从“物理感光”跨进“光学传感”。

把工艺变成工业,把昂贵的光学器件标准化、规模化,日本让高质量影像设备走进了普通消费者手里。由此起,摄影不再需要一次性的胶卷耗材,成本大幅降低。摄影从需要构图、等待的仪式感行为,转变成为了可以边拍边看,边看边删的日常。同时,由于个人电脑、编辑软件的快速普及,大众摄影用户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在这场新的影像革命转型中,日本企业领跑了近 40 年。这时间长得足以构建起看似牢不可破、环环相扣的产业格局。

因此,当其大本营秋叶原被以大疆为首的中国品牌碾压式攻下头部市场份额时,震动的不只是消费市场,而是这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产业链本身。

似是来自未来的相机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 6 年前。

2019 年初,全球影响力最大的 Vlog 博主 Casey Neistat 在自己测评里面如此评价了大疆第一代Pocket——“我被 DJI 的 Pocket 震惊到了,这像一台来自未来的相机”。【2】


Vlog 是“Video Blog”视频播客的缩写,这个概念在 2010 年开始出现,随后被 Casey Neista 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全球范围内点燃风潮,“一个人、一台相机、一段生活”开始成为全球流行的内容叙事。

相较于前时代单反与摄像机的创作范式,Vlog 镜头核心强调个人视角,完全以拍摄者为中心进行叙事、讲述主观体验,画面不追求精致,但追求即时、真实、情绪。同时,其内容发布与社交媒体深度绑定,成为与观看者互动的内容工具。

影像革命的底层从来不是比拼镜头、芯片或者像素的军备竞赛,而是一次次拍摄方式、内容形态与分发渠道的迭代。

上世纪中叶,柯达把笨重的暗房搬进普通人的手中,摄影从精英技艺变成全民爱好。数码时代索尼集团、佳能、尼康用轻便的卡片机和数码单反,让新闻、旅行和商业拍摄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数量级提升,影像内容数量急速上升。

再往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视频内容社区的崛起,让“拍摄”彻底成为一种日常动作。当拍摄不再完全依赖摄影师,诸如“如何保持稳定”、“如何稳定追焦”等问题都能放心交给算法之后,人人都成了摄影师。

影像权杖的持握者,从光学巨头的实验室,移至数以千万计创作者的手中。

蛰伏十年

如果把 Pocket 3 引爆日本市场作为我们开始确信第三次影像革命的时间点,那么它的背后,则埋藏了一条长达十年的伏线。

2015 年,那时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已经以绝对的产品力横扫全球市场,但产品经理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些用户在拍摄时并不让无人机起飞,而是举着无人机上下左右移动,用它拍摄稳定的地面画面。

对大疆来说,这完全不在当初“俯拍”的场景假想之中,但却又颇具启发意义——用户有时追求的或许并不是“飞行”,而只是稳定的动态影像能力本身。

那么去掉螺旋桨,把云台和相机做成一台轻便的手持设备,会不会打开一片全新的市场?大疆团队决定把三轴稳定云台从无人机身上抠下来,加上一颗摄像头,于是便有了Osmo 的诞生。


初代 Osmo 手持云台相机旨在解决地面手持拍摄的稳定性问题,获得了专业用户的积极反馈。虽然从如今对手持摄影设备的要求评判,它有很多不足——体积重量在日常拍摄中仍显负担、需额外搭配手机进行画面监看,但它第一次让电影感画面离普通用户更近了一步。

2015 年正是海外 Vlog 文化的萌芽期,中国本土也迎来微博由图文向视频转型的节点。视频创作者群体开始迅速膨胀,什么是更合适的拍摄设备,成为尚未被定义的空白地带。在短视频等其他内容社区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年代,Osmo 像一颗提前埋下的火种,静静等着时代的风吹来。

在后续的迭代中,大疆不断洞察出不同用户群体的细分需求,陆续分化出 Mobile 系列手机云台、Pocket 系列口袋相机、Action 系列运动相机三条主力产品线。其 Mobile 使用手机拍摄,是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Action 从海外 Gopro 的生态里切下了大半蛋糕,如今市占率已近 70%,而整个系列的创新担当,则由 Pocket 负责。


2018年11月,大疆 Osmo Pocket实现了三轴机械增稳技术的极致小型化,将专业级稳定体验浓缩到口红大小,并且增加了高亮触控屏做云台基础操作与作品回放。

2020年 10 月,Pocket 2进一步升级,将焦段拓宽至更具实用性的20mm,以便能在手臂自然伸展的距离内捕捉更广阔的背景环境,显著提升了自拍体验。同时集成了无线麦克风接收功能,有效解决了户外创作中的关键收音难题。

由此,Pocket 便定义了一个全新的摄影器材品类——“口袋云台相机”,它轻巧、稳定,却有着电影画面般的质感。在那个短视频还没完全引爆、创作者只是少数群体的年代,大疆已经率先交出了一种未来内容创作工具的原型。

只是那时内容生态尚未全面爆发,创作需求远没有如今这般汹涌。Pocket 虽然小火,却尚未能击穿大众市场,于是就被夹在手机和相机之间,成了一个被认知、被夸赞,却不够“刚需”的产品。

2019 年,美国著名科技媒体 TheVerge 对 Pocket 给出了 7.5 分——产品很棒,但对于非创作者而言,还没有达到完全背弃手机的地步。【3】每个拿起 Pocket 的消费者一定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难道我用手机拍摄不够吗?”

手机,毫无疑问是如今目之所及最强大、最全能的移动设备,是那个曾被认为能吞噬一切的产品,无论是相机、录音笔、播放器、导航仪……几乎囊括生活的全部。

只是随着手机性能参数的增长曲线日渐放缓,创新摸到瓶颈之时,在功能趋同的时代,人们开始重新追求“为某一件事而生”的工具。手机能录音,但并不妨碍 Plaud 在商务人群中的爆火;手机能阅读,但电子阅读器依旧行之有年;手机也能记步,但各种运动健康管理穿戴设备层出不穷。

任何高频的软件体验,都有着硬件化的潜力。

只是走向大众前,它都要等一次“击穿点”的出现——那个让大众无法再退回去的体验瞬间,如同 iPhone 改变了手机样式,但直到 iPhone 3G 的丝滑才真正让互联网装进口袋。Pocket 也在等待——当创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代,人们终将期待一台为创作而生的相机。

从“够用”到“想用”的瞬间

Pocket 3 从 2023 年 10 月问世起,直至 2025 年初,在长达 1 年有余的时间里,它在全网一直处于一机难求的状态,甚至喜得名号“电子茅台”。这对于一家身处世界电子之都深圳的公司来说并不常见,最合理的解释便是,Pocket 3 的售卖情况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个“击穿点”好像来了。


在便携相机长期被功能边界束缚的年代,人们似乎早已默认:便携即是妥协——要么牺牲画质换取轻巧,要么放弃易用性追求专业。但 Osmo Pocket 3 似乎第一次把“专业画质”和“极致小型化”这组互斥的需求,在同一台设备中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让创作变得轻盈。

在一眼可见的地方,旋转屏幕开机的交互方式新颖且实用,是最容易区别前代产品的记忆点,2 英寸可旋转 OLED 屏,可以随意横拍、竖拍,完美适配主流视频内容社区的尺寸比例。在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尺寸 3 倍于手机感光元件的1 英寸 CMOS 传感器,搭配 4K/120fps 拍摄精度,让拍摄无需后期,高清还原细腻皮肤质感,画质直接出片。

视频创作曾是一件“麻烦”的事:需要懂设备、懂构图、懂后期。Pocket 3 把这些复杂的环节都收拢在一个小小的机身里——智能对焦、自动追踪、实时取景、即拍即传,并且搭配了丰富的运镜模式,让拍摄变得像发一条朋友圈一样简单,完美匹配如今视频社区对创作频率的要求。

如果说前两代 Pocket 还只是先锋者的尝试,那么第三代产品同时击穿“硬件阈值”“表达频率”“智能系统整合”的三道门槛时,产品热卖便成为了理所应当。从此,创作不再需要被准备仪式包裹,横亘在“想拍”和“能拍”之间的无形之墙不复存在。

流向深圳的时代接力

从欧美到日本到中国,每一次“创作门槛的坍塌”都预示着影像革命的发生,折射着产业势能的迁移。从天空到地面,从航拍到手持,大疆用十年时间积累出了飞控系统、三轴云台、影像算法、无线图传、麦克风生态……这些看似分散的能力,竟在 Pocket 3 上实现了跨界创新。

Pocket 3 的热卖是一则中国制造业的进化故事:从代工制造到技术原创,从单点突破到全栈整合。当年日本公司用“把工艺变成工业”的方式主导了光学时代,而今天大疆用“把硬件变成智能系统”的方式,开启了影像的智能时代。

它让世界重新认识到——“影像创新”的中心,正在从日本东京,缓缓向着深圳湾流去。


这迁移是技术的,更是文化的。

过去的影像记录世界,如今更多属于自我表达,影像从专业走向生活,从工具变成语言,从作品变成流量,中国的智能制造与内容生态结合的速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技术史未必是在喧嚣中改写的,或许只是在某个微小的节点被悄然点亮。

通过 Pocket 3 的大火,便携云台相机赛道的潜力终成行业共识,Pocket 3 不是“阶段性爆款”,而是市场爆发前的品类拐点。这股由大疆开启并领导的风潮,也引来其他厂家的蜂拥而至,将这次产业变迁的目的地,牢牢锁在中国。

清晨的海边,露营者把 Pocket 3 放在石头上,对着初升的太阳录下第一条 Vlog; 夜晚的街头,朋友围坐着架起 Pocket 3 拍下即兴演奏; 旅行者把 Pocket 3 拿出口袋,记录着陌生城市的风景与笑声。

无需搬抬脚架,只需边走边拍。于是技术后退、表达上前,人们不再为“如何拍”抓耳挠腮,这是一场由每个普通人发起的影像革命——用更轻的工具,看见更大的世界。

参考资料

【1】止まらないOSMO POCKET 3無双――異例のメガヒットビデオカメラ人気の秘密【道越一郎のカットエッジ】:

https://www.bcnretail.com/market/detail/20250727_539929.html

【2】DJI OSMO Pocket vs. GOPRO 7 (which has better stabiliz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7kJSgNNdTM

【3】DJI Osmo Pocket review: a tiny camera that doesn’t skimp on the stabilization:

https://www.theverge.com/2019/4/2/18290251/dji-osmo-pocket-price-release-date-features-video-camera-photos?utm_source=chatgpt.com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1188.html?f=wyxwapp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影石称“增收不增利”是主动选择... 红星资本局11月5日消息 近日,影石创新(688775.SH)发布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营收大增92....
押注逾10亿美元!美国知名“空...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知名“空头”迈克尔·伯里说,他已押注逾10亿美元做空英伟达公司等科技企业。11月3...
高铁里程直逼5万公里,绿皮火车...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绿皮火车为何能在高铁时代依然占据一席之地?作者 :唐纳德来源:快...
中科星图:取得星图深海控制权不...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修远/作者 西洲 映蔚/风控2025年10月30日,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以...
豪恩汽电:暂未参与智能家电领域... 中经记者 童海华 北京报道豪恩汽电(301488.SZ)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暂未参与智能家电领域...
金佰利拟487亿美元收购泰诺母... 金佰利 视觉中国 资料图个护巨头金佰利拟收购泰诺母公司科赴。当地时间11月3日,全球个人护理消费巨...
渤海银行携手广铁集团,创新打造... 日前,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银行”)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
宏胜饮料集团法定代表人变更 宏... 澎湃新闻记者 吴雨欣祝丽丹卸任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11月5日消息,据天眼查APP,宏胜饮...
港股今年最大车企IPO诞生!A... 募资超140亿港元,港股年内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首次公开募股)诞生。历时6个多月,11月5日赛力斯...
多地迎流感疫苗接种潮,四价疫苗... 红星资本局11月5日消息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连日来,广东、湖南、广西等地疾控中心发文提醒,当地流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