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咏诗
当“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一个核心命题摆在所有投资者面前: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周期中,寻找到那份穿越波动的确定性?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单纯依赖高增长、高弹性的投资策略,其风险与波动性正日益凸显。此时,一种看似“慢”却无比稳健的策略——红利投资,正从市场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央。它不再仅仅是保守者的选择,更是在低利率时代和“耐心资本”入场的背景下,攻守兼备的智慧之选。

时代变局下的红利新宠
为何在“十五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如此重视红利资产?这并非偶然,而是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最直接的驱动力来自利率的持续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1.76%,创下历史新低,银行存款利率更是全面跌破1%。这意味着,过去被视为无风险收益的固收类产品,其吸引力正在急剧下降。相比之下,红利指数高达6-8%的股息率,对于稳健投资者而言,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剪刀差”。当十年期国债利率跌到1.60%,而中证红利的股息率为6.37%时,两者相差4.77%之多,巨大的利差正引导着“无处可去”的低风险资金,开始将目光转向红利资产以提高收益。
其次,政策层面的引导为红利资产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十五五”规划强调引入“耐心资本”,而耐心资本的大头就是保险资金。由于险资追求现金流稳定的特性,这些耐心资本首先青睐的就是红利资产。同时,“国九条”等政策要求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央企分红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分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红利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各大券商给予2025的配置策略也基本是一手科技+一手红利,进可攻退可守,所以红利被赋予了新的属性—防御性资产,在当前这样低利率背下,高股息防御性资产是稀缺的。
因此,投资红利ETF,本质上是在顺应时代的大趋势。它不再是简单的“吃利息”,而是在低利率环境中,捕捉由政策驱动的、具有强大现金流确定性的核心资产。

解码红利ETF家族
提到红利ETF,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就是买高股息股票”的模糊认知上。事实上,红利ETF早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内部风格迥异,风险收益特征也大相径庭。理解它们的差异,是做好配置的第一步。
最经典的当属“老大哥”中证红利ETF,它以A股持续高分红的100只股票为样本,行业分布上以银行、煤炭和交通运输为主,合计占比达53%。它的特点是行业分布相对分散,但依然集中在传统价值领域,股息率常年维持在6%左右,是追求稳定股息收入的经典之选。
而红利低波ETF则更进一步,在“高股息”的基础上叠加了“低波动”的筛选条件。这类ETF的银行含量通常非常高,走势和银行股高度相关。它的核心逻辑是,在获取股息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组合的净值波动,对风险极其敏感的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最具成长性的或许是红利质量ETF。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红利指数,它在传统高股息筛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持续盈利和成长性因子的考量。这导致其成分股与传统红利指数有很大不同,里面甚至没有一只银行股,反而纳入了一些优质白马企业,是目前看到的唯一一只将贵州茅台纳入成分股的红利指数,以消费、医药等“长牛赛道”的行业为主。当然,由于其更侧重成长性,其股息率在红利指数中是最低的,但考虑到其成长性更好,这个差异也是合理的。
此外,还有聚焦特定市场的港股红利ETF。由于同一个中资企业每股分红是一样的,但港股股价通常低于A股,所以港股的股息率也更高。港股通高股息指数的股息率已经达到8%以上,即便扣除20%港股通红利税,仍然有高于6.4%股息率,相当于A股红利仍然有不小的吸引力。不过,投资港股红利还需承受汇率波动、市场政策差异等额外风险。

定位、策略与耐心
理解了不同类型的红利ETF,如何将它们融入我们的投资体系,发挥最大效用?
首先是明确角色定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红利ETF是优秀的“防守型队员”,而非“进攻型尖兵”。在震荡市和下跌市中,它具备良好的抗跌属性,但在牛市或市场风险偏好高的时期,资金更青睐高成长的科技、新兴产业,红利类ETF因其多分布于传统行业,股价弹性较差,可能会大幅跑输成长型指数。因此,我们不应在牛市中抱怨它涨得慢,而应在投资组合中为其预留“压舱石”的位置,用它来平滑组合波动,提供持续的现金流。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策略。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红利ETF最佳策略是将分红进行再投资,长期下来可以积累更多的基金份额,从而实现“利滚利”的复利增长,这是长期财富增值的强大引擎。同时,也可以考虑构建一个红利ETF的组合,例如同时持有分红节奏不同的产品,有机会每个月都获得分红,从而实现更平滑的现金流。
投资红利ETF的核心逻辑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优质资产,并获取稳定现金流”,时机选择的重点不在于“抄底”,而在于“避免买在泡沫顶”和“在价值区域持续积累”。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我们需要对当前的估值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截至11月5日,红利指数目前估值过高,PE为8.4倍,PB为0.8,PB百分位98.59%。同样,中证红利目前估值偏高,PE为8.58倍,PB为0.82,PB百分位也达到了84.99%。就连以稳健著称的红利低波指数,目前估值也处于过高区间,PE为8.48倍,PE百分位高达99.75%。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尽管红利资产的长期逻辑依然坚固,但短期内的价格已经包含了相当乐观的预期,甚至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历史高位区域。这意味着,当前并非一个可以无脑重仓介入的舒适买点。从市场走势看,尽管近期市场波动加剧,但红利相关板块表现相对亮眼,相关红利ETF当日仍有0.27%至0.5%不等的涨幅,这恰恰反映了其在市场调整时的防御属性。对于新进场的投资者而言,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追高。对于已经持有的投资者,则需要思考是否要进行部分止盈,或者至少应该暂停新的定投,耐心等待估值回归到更为合理的区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投资红利ETF,需要我们接受几个前提:第一,这是长期持有,3年以上用不到的资金;第二,能够接受15%甚至更大回撤;第三,预期年化收益在8%以上;第四,定位吃股息,就是如果指数不涨,每年四个点收益也能接受。我们可以采用估值增强定投法,当市场估值进入高估区间时,暂停定投甚至开始分批卖出;或者采用分批买入法,将资金分成多等份,在市场下跌一定比例后再逐步投入,以平滑成本,等待更佳的布局时机。
对于有一定投资经验、能够承受短期波动的投资者,还可以考虑将网格交易与定投策略结合使用。网格交易的核心逻辑是利用趋势中的震荡波动来低买高卖赚取收益,降低持仓成本,其适用场景是震荡市或区间波动行情。而定投策略的核心逻辑是分批买入、摊低成本,主要解决交易中择时的问题。将两者结合,可以形成“底仓定投+网格增厚收益”的组合技,用来平衡收益与风险。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对仓位做到相对动态平衡,例如在持有总仓位大于60%时,应当降低定投频率或者定投份额,在持有总仓位大于80%时应当暂停定投策略,待仓位通过网格减少后再重启定投策略。这样,牛市靠定投增值,震荡市靠网格获利,从而在“十五五”的漫漫长路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