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在中国创新药界,用38个月完成一款新药从立项到三期临床试验,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速度。按照行业惯例,即便是改良型新药也需要6年至8年时间,一类创新药的周期更是以10年计。然而,剂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赖才达和他的团队,正是这个“不可能”的创造者。
旗下管线MTS004的极速推进,仅仅是这个年轻团队“野心”的冰山一角。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这位年轻的CEO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我们的理想是成为制药行业的‘火箭公司’,用AI打造最好的递送系统,赋能天下药物,治愈更多疾病。”
记者已经与这位年轻的创始人见过三次面,印象最深的是,初见时,赖才达带着一丝技术人特有的腼腆与专注,但当话题转向他和团队创造的“AI纳米火箭”时,他眼中的光,瞬间让人忘记了其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CEO,更像是一位正向你兴奋展示毕生杰作的工程师。

剂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赖才达。
3个月的奇迹:当AI“算”出新剂型
MTS004是一款治疗PBA(Pseudobulbar Affect假性延髓情绪失控,即“强哭强笑症”,是一种情绪表达障碍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改良型新药。传统药物制剂优化,如同在茫茫沙漠中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行业平均水平至少要1至2年。科学家们需要凭借经验和运气,在数万种材料和剂型的组合中反复试错,耗时数年。
赖才达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他们先当“建筑师”,根据患者需求(比如,让吞咽困难的患者能快速在口腔里吸收药物),在算法系统里画出了理想药物的“完美蓝图”。

AI制药改变了传统的制药周期。
赖才达解释道,他们的AI平台首先定义了理想药物的目标:口崩剂型,能在口腔内快速吸收,解决患者的吞咽困难问题。
随后,AI的强大算力开始展现。平台在巨大的设计空间中进行高通量模拟,预测何种组合能达到目标,并推荐几十个最优候选方案。“一开始,我们合成测试的达标率只有10%至20%。”赖才达回忆道,“但通过干湿实验的闭环迭代——AI预测、实验室验证、数据反馈、AI再学习——我们很快找到了那个‘最优解’。”
更关键的是,AI能够同时优化十多个参数,这是人力难以企及的。最终筛选出的配方,在临床I期就完美复现了预测效果,实现了“从计算机到实验室再到人体”的成功转化。
在中国创新药的“牌桌”上,剂泰科技打出了一张令人瞠目的“牌”:MTS004,从立项到完成三期临床,仅用时38个月,其中临床前制剂优化周期3个月完成。
“这甚至比我们自己的计划还要快。”赖才达回忆起这个“意外之喜”,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感慨,“从计算机到实验室,再到人体,我们完成了闭环验证。这不仅意味着时间从数年压缩到数月,更意味着一套可复制、可预测的药物研发新范式出现了。”
“我们不是‘药神’,我们是‘火箭公司’”
在AI制药热潮中,剂泰科技显得有些“另类”。当其他公司致力于用AI发现新靶点、设计新分子时,赖才达却为剂泰科技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定位。
“我们本质上是一家‘火箭公司’。”赖才达用一个比喻,让人理解剂泰科技的核心。“我们的使命,是造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纳米‘火箭’——也就是核酸和基因编辑药物的递送系统。”
在赖才达看来,许多已知的药物分子(如蛋白、抗体、mRNA)本身就是高效的“卫星”,它们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无效,而是因为无法突破人体的重重屏障,精准抵达“病灶”这座城堡。“敌人就在城里,但我们的武器大多在城外就耗尽了。”赖才达表示。

赖才达在实验室工作。
而剂泰科技的AI纳米平台(NanoForge),就是那个能精准制导、破城而入的“火箭”。“一旦我造出一款能精准送达肝脏的‘火箭’,所有需要去肝脏的药,都可以搭我这班‘顺风车’。”赖才达举例说。
“就像SpaceX的猎鹰9号,一枚成熟的火箭可以发射几十颗不同的卫星。”赖才达说,“我们一旦开发出一个能靶向特定器官的优秀递送系统,就可以并行开发十几个药物产品。”
相比于用AI发现新靶点的传统模式,这种“垂类深耕、平台赋能”的模式带来了极高的资本效率。剂泰科技可以选择将部分产品在早期对外授权,或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从而实现“一家公司赋能几十个产品”的规模化效应。在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条更聪明、更具爆发力的路径。
年轻的“船长”:新一代药企的治理智慧
作为一家尖端生物科技公司的掌舵人,赖才达的年轻令人印象深刻。他坦言,与公司管理层中众多资深的行业前辈(如带过两款纳米药美国上市的联合创始人、美国工程院院士陈红敏博士)共事,碰撞是常态。
创新药,是一个信奉“经验至上”的领域。新药研发,漫长、昂贵且充满不确定性,向来是资深科学家和行业老兵们主导的战场。与传统药企高管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赖才达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专业博士,也是一位不到40岁的CEO。他所在的剂泰科技也被业内称为“AI制药四小龙之一”。在记者眼中,他身上带着一种“硅谷极客”的利落感。
“有经验的团队更像‘雷达’,能敏锐地探测到前方的冰山和暗礁;而我们的年轻团队,则是盯着北极星的‘引擎’,总想着如何开足马力,更快抵达。”赖才达笑着说,这种“代际差异”体现在对公司方向、技术路径和风险判断的方方面面。
解决冲突的方法并非简单地一方说服另一方,他毫不避讳公司内部这种思维的张力。他说,其组建了一个“梦之队”:联合创始人是带过两款纳米药在美国上市的陈红敏院士,CSO是前信达新药研发负责人徐伟博士。“我们是一个混合体。既有突破性的前沿视野,又有对制药行业长链条、高风险的深刻敬畏。”
这种独特的团队结构,也正是新一代TechBio(科技与生物技术融合)公司的缩影:以科学家为核心,以技术为引擎,同时深度尊重和融合传统制药行业的经验与规律。
驶向“星辰大海”:与中国共振,同世界共舞
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创新药发展,审评时间从120天大幅压缩至45天。对于剂泰科技这样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政策利好。
赖才达坦言,他看到了巨大的机遇。“政策提速意味着我们能更快地将好药送到患者手中,这对于投资回报的确定性,以及最终惠及患者,都至关重要。”
他将剂泰科技的定位融入国家宏图中:“在AI生物智造的大趋势下,我们打造的全球领先的AI纳米平台,正是要在‘卡脖子’的递送技术上实现突破。”他认为,未来制药业会像半导体产业一样高度分工,而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整合上下游,形成生态合力。
剂泰科技也正在积极构建这样的“生态雨林”。他们与CDMO、医院、研究机构以及众多Biotech公司合作,目标是让更多“卫星”能搭乘他们的“火箭”,实现“一年内从0到进入临床试验”的极致效率。
他的野心,也不限于国内。“出海”,是我们未来的关键词。“过去三四年,我们一直在‘练内功’。现在,是时候让中国的‘火箭’技术走向全球了。”
赖才达描绘的出海蓝图十分清晰: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共同开发等已被市场验证的模式,与跨国药企和海外Biotech合作,最终希望打造一个OpenAI式的开放平台,让全球的创新都能使用剂泰的“火箭”技术。
赖才达不仅是在经营一家公司,更是在践行一种信念:通过深耕一个足够深的垂类技术——药物递送,来撬动整个药物研发行业的变革。
在这个由AI驱动的新时代,中国创新药企业不再仅仅是追随者。以剂泰科技为代表,一批像赖才达这样的年轻科学家正以他们的技术自信、国际视野和独特的治理智慧,在一个关乎人类健康的尖端领域改写“游戏规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