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tatsurokiuchi
我过两天要飞香港办事,今天就在订机票,选住宿的地儿。
订的机票、住宿还算 便宜。
朋友看了我的花销后,就感叹:
“太省了...我都是第一时间买头等舱,甚至会买航空意外险。”

haha,真的,我自己能省就省。
成了深刻肌肉记忆了。
根植于灵魂深处。
一
我最近看了两个讲财富自由的帖子,都挺有趣。
主人公A是一位年轻姑娘,不上班已经三年了。
她决定辞职时,手上“只有”100万出头。
现在呢到处旅居,走走停停。
哪房租便宜、舒适就去哪里。
她觉得100万足够了。
“ 这点钱敢fire,是因为在fire前,我的生活开支就已经很少了”。
每年的支出从6万多,到3万多,再到2万多甚至1万多。随着爱好的增加,现在又回升到了5万多。
姑娘说:
现在每天宅在家,泡泡茶、写写小说,自在、很舒服。
每年赚些打新和分红的被动收入,用来应付开支。
“这种低消费,我自己很愉快舒适,一点不委屈。”
“过上了最好的生活”
姑娘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不买车,甚至连社保都停掉了...把一切“人生刚需”都cut掉,非常决绝。
钱都用来取悦自己的内心。
。。。
还有另一位。
主人公B,是一位身家接近九位数的大佬,靠投资致富。
他给出的财富自由标准是——3000万。
为什么是这个数呢?
大佬罗列了一下每年的开销:
在一线城市租房花销小几十万; 组织双方家庭旅游,出门必坐商务舱、住五星级酒店。一年几趟下来,也得小几十万... 孩子上学、一对一补习,再加上日常吃喝穿戴...几十万。 孝敬父母和岳父母小几十万。
都加在一起,一年花销在150万左右。
“也花不掉更多钱了”
大佬觉得,如果投资年化收益5%,一年要维持这150万的消费,需要有3000万的本金。
也就是说:
3000万就算实现“家庭财富自由”了。
一家三代都能过上很体面的、高质量的生活。
二
经常有人会问:
我到底要攒多少钱,才能自由啊?
回复五花八门的,看得人眼晕晕。
这两个 帖子倒是给了很清晰的答案。
以你自己的欲望去衡量。
有人说2、300万就够用了,有人觉得2、3000万还是“睡不着觉”。
可能这两种表达都是真实的。
世界就是这么参差嘛~
我们作为普通人,要如何自由?
一方面管理自己的欲望。
让沸腾的内心平静下来。
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你自诩精英,500万绝对不够花;
如果你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500万绰绰有余了。还是当普通人好啊,普通人不遭罪。
一方面,给自己攒出“第2个发动机”。
第1个发动机应付日常支出。
第2个用于长期投资的发动机。
很多人终其一生“被困在生活里”,很大原因是——根本攒不出第2个发动机。
钱都要花在日常花销,衣食住行、医老病养、买房买车...
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
时间白白流逝。
可,时间也是资源呀!
如果早早拥有第2个发动机,那时间就有了价值,能产生复利。从30岁到60岁,这是多么宝贵的复利时间。
所以说回来,我节俭花销,似乎有点落入俗套。
但这种肌肉记忆,帮我早早配置了第2个发动机。
所以,回过头看,很多人在给年轻人提供理财建议。
但千讲万学,都架不住一句调侃:
“月入一万以下朋友,最好的理财方式是——不吃夜宵
可不是么。
少吃一顿夜宵,每天省下30元,“相当于在余额宝里存了100万的日利息”。
ps.
简单聊下市场。
随着科技股颓靡,目前股市陷入了回调震荡期。
创业板、科创板走势都比较难看——它们含科量较高。
上证更扛跌些——因为它银行股含量高,银行又重新挑回了大梁。包括水电,今年涨幅快回正了。
说明市场风险偏好在快速变小。
上周刚突破4000点,我说,第一波止盈,可能开始了。
那么——马上就年底了。
会不会有些机构,觉得今年赚的盆满钵满,开始提前锁定部分收益?
不清楚。
我不减仓,就硬扛回调、波动。
如果有的人减些仓,落袋为安一部分,让自己内心舒适,也是OK的。
现在依旧是牛市,我不知道啥时结束。
但我风格钝感,操作周期偏长,如果我离场时,我会倾向于——离场的筹码,不会轻易再加回来。
当然,就代表个人做法,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