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迪的淘宝店评论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世界。各种私家车里,甚至车顶,都“装备”着他的近防炮或导弹模型。
评论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晒图改造后的爱车,最热门的话题是围绕着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担忧。
“贴了多久之后会被人抠走?”一个网友问道。
另一位买家用亲身经历回复:“贴在车子上一周就被人偷走了。”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互动,让这些原本冰冷的武器模型,沾染上了浓浓的烟火气。9月3日大阅兵之后一个多月,翁迪一直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中。他开了间淘宝店,将自家一楼改造成工作室,生产热门的军事模型。
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上架,所有工作都是翁迪一个人完成。今年是他返乡独自创业的第十年,这间淘宝店和小作坊,是他和全家人的经济支撑点。
 
从勺子到“炮筒”
去年夏天,翁迪的工作室里还远没有如今这般“兵强马壮”。那时,他只有一台3D打印机,在福建老家一间爷爷留下的勺子作坊里,孤独地运转。
在更早的2015年,翁迪的人生轨迹,和这些硬核的军事模型毫无关系。
那一年,厌倦了职场按部就班生活的“88后”翁迪辞职回到家乡,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复古的决定——将家族传承的勺子模具,搬到淘宝上。
在福建,许多诸如海蛎饼、饺子之类的地方特色小吃,其独特的形状和口感,都依赖于一种专门的模具勺子。“比如说饺子,要做出弯弯的形状,就需要用到这种勺子。”翁迪解释道。
 
疫情期间,居家生活让人们重拾厨房的乐趣,翁迪的勺子生意迎来了意想不到的高峰期。“一天几百单几百单地卖,很火。”他回忆道。
生意好了之后,蛋糕也引来了蜂拥而至的模仿者,同质化的产品迅速填满了市场空白。随之而来的是价格战。
“我原来卖19.8元的勺子,别人开始卖15元、13元。”价格的不断下探,压缩着利润,也消磨着翁迪的耐心和信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变。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3D打印。
他开始琢磨这项技术,试图为自己的小作坊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在经历了多次漫无目的的尝试后,军事模型在众多打印样品中脱颖而出。
一台打印机的极限
翁迪从小就是个军事迷。
他记得,初中时,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们国家现在最缺什么武器?”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鸦雀无声。他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说:“我们国家缺航空母舰。”
老师赞许地朝他竖起大拇指。这份自童年起就通过军事节目和书籍建立起来的热爱,甚至让他有过参与设计军事武器的梦想。尽管后来因为成绩原因未能如愿。
去年6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当时备受瞩目的国产航母“福建舰”上,制作了一款福建舰上的1130近防炮模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将这款近防炮上架到淘宝店,售价78元。
 
最初的十天,店铺和往常一样,每天只有零星的十来个订单,波澜不惊。
一个普通的下午。一位客户购买了这款近防炮模型,将其贴在了自己的车顶上。这个酷炫的模型被路人拍下,并上传到了短视频平台,播放量很快就突破百万。
“他们全都到我店里来买这个近防炮。”翁迪回忆起那段日子,语气中仍难掩兴奋。流量如潮水般涌入他那间小小的淘宝店,订单量从一天十单,猛增到一百多单,甚至两三百单。
巨大的惊喜之后,是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压力。彼时,翁迪的工作室里,只有一台3D打印机。“一天跑满产能,也只能生产50个出来。”而店铺的承诺是48小时发货。
“那肯定是发不完的。”他只能硬着头皮,挨个给买家发消息解释,请求延迟发货。同时,他紧急下单采购新的打印机。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大量的订单不可避免地超时了。无奈之下,他只得暂时将爆款链接下架。
出乎他意料的是,许多买家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们愿意等。”翁迪说,“因为别人没有这个货,只有我有。”
原来,翁迪对模型进行了改装。原版的近防炮并没有底座,为了让它能在汽车上稳固地旋转,他手动为模型增加了一个太阳能底座,并配上了方便粘贴的工具。
这次意外的爆火,让翁迪彻底看清了军事模型市场的潜力。
在建议中迭代
从一台到二十多台,3D打印机的数量,是翁迪这一年来事业发展的最直观标尺。
这些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像一群勤恳的工兵,将他脑中的设计图纸,变为一个个精巧的实体模型。
“我追热点,然后更新得比别人快一点,我的价格就能高一点。”这是翁迪在经历了“勺子价格战”后,总结出的打法。当一款模型开始被模仿、被压价时,他会果断地将资源转向下一款新品的研发。
他紧跟着军事热点,不断上新,相控阵雷达、福建舰上的其他武器系统、霹雳15导弹……他的产品列表,几乎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先进武器发展史。
今年9月3日阅兵后,他第一时间上架了被称为“光之利刃”的LY-1舰载激光炮和东风-5C导弹模型。
 
跑得快,只是策略之一。跑得“深”,才是他构建护城河的关键。
“网上找到的那些图纸,其实也是玩家自己弄的,实践起来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翁迪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搬运工”。他花大量时间学习设计软件,研究武器的结构原理,力求让自己的模型在细节上更合理、更还原。
在他看来,顾客的反馈,尤其是挑剔的反馈,是产品迭代最宝贵的燃料。
有一次,他和一位顾客就一款近防炮的细节还原度问题,来回讨论了半个多小时,两人各执己见。结果顾客抛出一句:“听我的,你这个东西我们‘舰’上有。”
翁迪有些发懵,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舰’上?”他试探性地打出两个字。
“对,我们厂就是造军舰的。”对方的回复确认了翁迪的猜想。他告诉翁迪,自己所在的工厂正是军舰的生产单位,他很清楚实物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希望采购一批模型,放在厂里的展示厅,所以对还原度的要求极高。
 
翁迪不再争执,而是切换成学生模式,仔细听取对方的意见,逐一记录下需要修改的细节。这次交流最终促成了一笔60个模型的订单,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单位的认可”。翁迪回忆道,“挺自豪的”。
还有一次,在上新舰载激光炮时,他按照网上流传的爱好者图纸,将镜片设计成了突起状。很快,一位顾客给了差评,理由是“镜片细节有问题”。翁迪没有恼怒,而是立刻联系对方请教。在沟通中,他得知真实的镜片应该是平的。
他和这位顾客在旺旺上像两位技术专家一样,反复讨论如何修改方案。问题解决后,翁迪立刻修正了设计,而这位给出差评的顾客,也成了他的忠实老客户。
“很多时候,我的产品改进,都是顾客给的反馈。”翁迪说。他的工作室,更像一个开放的社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每一次购买和交流,都可能成为他下一次产品迭代的灵感来源。
“顾客问有没有某一款模型,我肯定不会说没有,而是说‘你等我三天’。”翁迪笑着说,这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他答应之后,便会立刻一头扎进电脑里研究、设计、画图,用两三天时间,硬生生把新品“啃”出来。
这种柔性而快速的响应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室最大的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想买一整套福建舰武器模型,包括近防炮和霹雳15导弹等,带回去请教授签名。翁迪得知后,专门为他在模型上设计预留了一块可以签名的地方,完成了这次特殊的“定制”。
一个人的“兵工厂”
翁迪的工作室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负责设计、生产、组装和客服。另外,他请了一个人,每天固定时间来帮忙打包发货。这种“微型企业”的模式,赋予了他极大的自由,也意味着他要承担几乎全部的压力。
“每出一款模型,基本都是废寝忘食的。”翁迪说。灵感常常在深夜来袭。他很多次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某个设计难点,一旦想通,便会“突然一下从床上蹦起来”,冲到电脑前开始伏案画图,一画就是一整晚,第二天便立刻打样测试。
9月3日阅兵那天,翁迪守在直播前,心情和所有军迷一样激动。“看到那么多新武器很兴奋,有预感,很多武器可能会备受瞩目。”
直播刚结束,他关掉视频,立刻埋头开始研究东风-5C和舰载激光炮的设计稿。网上的军事爱好者社区已经有先行者分享了初步的图纸。翁迪下载下来,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进行修改、优化,使其更适合3D打印生产。
第二天一早,第一批样品便从打印机里“出炉”。经过几次反复修改和测试后,新品迅速上架。
平台的流量算法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上架6小时后,订单开始陆续出现。第二天,订单量直接“爆了”,涌入大几十个。再往后,日销量稳定在两三百个。阅兵带来的热度,让他的产能被完全集中在“阅兵系列”上。
 
“我只有一个人,必须要将订单控制在一天一两百单左右。”订单太多,对他而言不再是纯粹的喜悦,而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不能太多了,否则自己无眠无休也忙不过来。”
在阅兵后的那整整一个月里,他的作息被彻底打乱。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便开始了一天连轴转的工作:回复旺旺上雪片般飞来的咨询,同时操作二十多台打印机进行生产,然后是精细的模型组装工作,一直要忙到凌晨三点。
“一个人的生意虽然自由,但也要懂得约束自己。”在罕见的喘息间隙,他这样总结道,“不能觉得忙累就不干了,因为现在不干,很可能几天后就没得干了。”
从一个构想,到一张图纸,再到一个成型的产品,中间需要经历漫长的打磨。先打样,找出问题,修改图纸,再打样,再找问题……“一张图纸要修改十几次是常有的事。”翁迪说。
“某种程度上,我也可以说圆了自己的梦想吧。”他说。虽然没能穿上军装,没能走进真正的武器设计所,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方小小的数字天地里,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兵工厂”。
如今,没有爆单的时候,翁迪就会钻进设计图纸里,继续摸索新的产品。对翁迪而言,这门生意,让他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遇到爆款,有时候十天就能赚到平淡期时一个月的钱。”他说,“这样的小生意就足够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