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努力越崩溃的日子,中产一天也不想过了。

在这个地球上,能让华尔街金融大鳄闻风丧胆的东方神秘力量,除了中国大妈,还有——
渡边太太。
21世纪初,东京外汇保证金市场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上午明明正处于某种市场行情中,但到中午突然进入拐点,大量资金同时进入或抽离,将下午的市场搅成一团乱麻。
调查发现,干预市场的这股力量,来自日本几百万家庭主妇。
“渡边”是日本常见的五大姓氏之一。
当时日本央行常年维持0-0.1%的极低利率,渡边太太们就打起了炒汇的主意,在全球市场玩套利。
家庭主妇使用的可能是自己的存款,可能是丈夫的收入,也有些人使用的是家庭共有基金。
还有人从银行借的日元,毕竟利息也很低。
当时还有一位渡边太太叫鸟居万友美,创造月赚百万的纪录。她出了一本书——
《我如何在一个月里赚了100万日元》。
不过不是每一位渡边太太都是鸟居万友美,家住名古屋的伊藤太太炒汇几乎赔光了自个儿10万美元的身家。
每天傍晚,伊藤太太洗完碗后,就上网买卖英镑和澳元。
然而在2007年8月这一天,全球汇市出现动荡,伊藤太太好几天没睡,眼睁睁看着她的资产在市场上化为泡沫。36岁的伊藤太太曾说:
我想增加我们的储蓄,结果莫名其妙栽进去。
几乎所有的渡边太太都来自日本的中产家庭。
中产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有不一样的肤色,接收不一样的文化,却共用一张脸谱:
又抗压又脆皮。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信仰“奋斗”的一个群体。乔治·奥威尔就说过:
中产阶级有一种信仰,坚信只要自己奋力投入,就一定会有自我改善的可能。
整个社会也几乎是这么承诺他们的,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可望又可及。
然而当中产以为上方的果子唾手可得、胜券在握时,摘果子的门槛又被抬高了。
全世界的中产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向上跃迁很难,向下滑落很容易。
斯基还不是中产,但斯基见过一些游戏规则,咱玩的学习类APP可太适合用来诠释中产的处境了:
哪怕你一天都不敢怠慢地学上1个小时,终于爬到了顶峰,人家也不会让你风光很久。你想维持体面,就得争取排在前面,不让自己滑落到下一个等级。
这就是中产们为什么会焦虑的症结。
他们需要拼搏上几十年才能抵达的顶峰,可以在几个月、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化为泡影。
21世纪初的日本,渡边太太们依然处于中产家庭的美好时代。
日本有多少渡边太太,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不过在那之前,日本有一个流传很久的神话:
一亿中产。
也是从21世纪初开始,日本的中产规模开始萎缩,年薪400万日元以上的中产人数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400多万人。
这些消失的中产并不是完成了向上跃升,而是在这个游戏机制里掉了段位,因为——
低薪群体加了400多万人。

这个时期,渡边太太们也从驴牌与爱马仕的奢侈品店,慢慢走向了便利店与优衣库。
焦虑、自律、奋斗、上进,让中产成了最容易被拿捏的群体。
哪怕是保姆、柜姐,都可以拿一条所谓的鄙视链来回打量中产。
谁都可以鄙视的中产,偏偏又是社会的顶梁柱。
学区、奢侈品、投资、社交、户外,哪一个行业少了中产的托举都混不下去。
然而一个中产消失的时候,没人会兜底;一个中产滑落的时候,也没人会托举。
在经济上行期,中产总会有一种不缺“兜底”工具的错觉,比如:
一套房、一张存单、一只蓝筹股等。
而所谓的增值工具,踩中一个就可能让中产一夜之间从半山腰直线跌落,比如:
妖股、P2P、数字货币等。
这个世界很少给中产“既要又要”的选项,下有兜底,上有预期。
不是这样两全其美的工具不存在,而是这个世界并不在意一个中产的去与留;而中产的焦虑、彷徨却是很好的鞭策工具。
于是中产们容易走入了一个怪圈:
越努力越崩溃。
拼命买房,房价跌了;努力炒股,股票崩了;奋斗创业,家底赔了。
据说现在买房的人,都不敢砍价了,怕卖方一口答应。
不过说到底这个世界需要顶梁柱,当很大一部分中产陷入迷茫的时候,需要一些靠谱、强大的工具给他们信心与支撑。
分红险就是一种。分红险是由“保证收益+红利”组合而成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并非保险行业的新兴事物。
第一款分红险在国内诞生是世纪之交,两年之后就迅速成为市场的“小甜甜”,直至2013年,遭市场唾弃成“牛夫人”。
分红险究竟是“小甜甜”还是“牛夫人”?主要还是看——
市场上其他的投资机会多不多。
稀里糊涂买一套房,两年后就能赚100万的时代,分红险自然不会被多看两眼。
多看两眼,都是对其他高收益投资机会的不尊重。

时隔十年,如今的分红险又开始翻红。
因为每一个地方的中产,都要踩过几个坑、爆过几次雷、走过几个周期,才能真正明白:
什么是稳稳的幸福。
关键分红险真是太能给中产兜底了,除了兜底之外,他还能托举。
分红险光是兜底功能就有三项:
本金安全、返本后现金价值持续增长、身故赔付。
也可以说分红是一笔长期的资产配置,从远期来看,本金刚兑,且还能享受一定的保值增值。
万一遇到极端情况,它也能代替咱用一笔钱守护家人的安稳生活。
它还满足了每个人都有的“既要又要”的心态,除了保底之外,又能享受分红。
保险公司多赚,大伙儿多分;少赚,大伙儿少分;没赚至少也有1.75%。
对大伙儿来说,理财最怕亏本金、没预期,分红险正好解决了这两点。
这还不算完,他还给大伙儿一个人人都想争取的资格:
穿越周期。
全球发展都难穿越周期,分红险能陪你几十年,经济好能分红,经济差拿保底。
当然,咱们也不能看到“分红险”就上头,觉得谁家的分红险都是宝,毕竟选到靠谱的也不容易。
不知道怎么选的时候,第一步把“头部公司”这个选项勾上,准没错:
头部险企的综合投资能力强、分红实现率高,更能兑现分红承诺;经营不善的险企在经营稳定性、偿付能力、风控能力等不如头部公司,需谨慎选择。
在这个选项之上,根据功能、规则和服务,选择适合自己的。
40周岁的安女士是一位企业高管,儿子小安5岁,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
一年交保费2万,交6年,选择在57岁时开始领生存金。
这时候,小安22岁,如果他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安女士正好动用这笔钱。
如果小安不需要,她还可以按自己所需,设置领取的起点和终点,自主发放“退休金”,享受“说退就退”的自由生活。
这应该是安女士比对、权衡之后的结果,首先是因为“平安”在险企里的地位。
别说头部了,说“巨头”都配得上他的身份。
同时,保费达到一定标准后,安女士还能享受一系列的医疗养老等增值服务。
论分红,平安的投资能力在圈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会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配置,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收益。
中国平安新鲜出炉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当然,拿一个季度财报的投资实力来说话显得分量不足。来看另外一组数据:
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净投资收益率,近10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0%;
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平均收益率,近10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1%。
主要是人家团队牛逼,人家团队的硕士含量竟然达到了90%以上。
这个含量有多高?斯基穿的羽绒服白鸭绒含量都没有这么高。
CFA/FRM/CPA/精算师含量超过了40%,拥有美国、欧洲、新加坡、加拿大海外经验的团队成员达到了60%。
团队成员平均投资工作年限超过12年。
有这么一个团队,那投资能力哪怕放到全球市场上去较量较量,成绩单都是属于天花板级别的:
《财富》2025年度世界500强第47位,全球金融企业第9位。
《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27位,中国保险企业第1位。
《Brand Finance》 全球保险品牌价值100强第1位,连续九年蝉联全球保险业第一。
这些投资成果,保单持有人都是可以实打实共享的。
面向分红险客户,平安人寿每年拿出分红险可分配盈余的70%及以上,与保单持有人分享公司分红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果。
有兜底、有托举、有保障、有服务,这一波操作给足了中产底气。
一种找到了靠山的底气。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