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海外需求的爆发,让锂电板块重新站上了风口。
为了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不少锂电巨头选择继续扩张。
9月末,中创新航51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邯郸基地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备案正式获批。具体来看,该项目在5月份签订,其中一期工程计划投资54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2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生产能力。
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创新航获批的第一个动力电池以及储能项目。

今年以来,中创新航包括厦门、成都、常州等多个项目陆续开工,比如今年2月份开工的厦门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高达150亿元,规划产能30GWh,项目建成后,中创新航厦门基地将形成年产60GWh的生产能力。
在动力电池市场供给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中创新航却依旧选择疯狂扩张产能,不难看出其冲击行业头部的决心。
据侃见财经观察,中创新航疯狂扩张产能背后并非没有隐患。一方面,动力电池市场供给存在过剩的现象,今年以来中创新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已经明显放缓,上半年中创新航全球装车量为21.8GWh,对应的市场份额微降至4.3%;另一方面,中创新航的负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其总负债已经增长至817.3亿元,而在2019年中创新航的总负债仅为50.68亿元。
对于中创新航而言,产能不断扩大固然可以提升其在动力电池行业中的话语权,但潜在的产能过剩压力和越滚越大的负债,同样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加速追赶
实际上,中创新航疯狂扩张产能背后,藏着的是一家昔日行业巨头跌入泥潭后急于重返巅峰的“不甘”。
回看过去,中创新航曾有过辉煌的历史。2009年,天空能源(洛阳)公司更名为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一年后,成飞集成入主了中航锂电,此后中航锂电将业务重心放到了商用车领域,借着强大的背景实力中航锂电一度坐上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头把交椅。
2015年,中航锂电落户常州,仅当年其营收就突破10亿元。根据成飞集成财报数据,自2011年并表至2016年,中航锂电的收入从1.76亿元上升到14.14亿元的巅峰,五年间增长逾7倍,贡献了成飞集成63%的收入。不过,这种高光时刻并未一直维持。
2016年底,为了提高动力电池市场的进入门槛,工信部出台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产能的门槛从0.2GWh抬高至8GWh,直接导致大批市场中部与尾部的动力电池公司无法达标直接出局;两年后,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开始实施,补贴新政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电动车续航150-300公里车型补贴下调约20%-50%,续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车型则上调2%-14%。
随着新政落地,当时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因为能量密度比较低,无法达到新政要求所以一下沦为了边缘产品,三元锂电池则成为新宠,而大批的磷酸铁锂电池企业开始遭遇生存危机,其中就包括了中航锂电。
由于其此前主攻磷酸铁锂的中航锂电面对政策转变未能及时调整技术路线,排名大幅回落并出现巨额亏损,财报显示,在2017和2018年期间,中航锂电分别亏损了3.3亿元和7亿元,两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
面对生存危机,中航锂电接过了常州金坛国资抛来的橄榄枝,2018年常州金坛国资主导并启动战略重组,并在2019年7月完成了重组。此后,中航锂电成为了一家常州地方国资控股企业,随后更名为如今的中创新航,并于2022年10月在港上市。在此期间,常州金坛国资为中创新航引入了关键人物刘静瑜,作为救火队长,其主导中创新航的主营业务从以磷酸铁锂为主转向发力三元电池,从聚焦商用车转为重视乘用车,这直接让中创新航实现二次腾飞。
不过,虽然摆脱了生存危机,但中创新航的实力明显下滑,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存在巨大的差距。作为曾经的行业一哥、坐上过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头把交椅的动力电池巨头,中创新航自然不甘于此,所以其开始大举扩张产能,以求提升自身实力。
疯狂扩张
最近两年,虽然动力电池行业已经供给过剩,但中创新航却没有停下产能扩张的脚步。
仅2025年,中创新航就有包括厦门、成都、常州等多个项目陆续开工,除了开头已经提到的厦门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项目之外,3月25日开工的中创新航四川成都项目二期,总投资120亿元,计划2026年第二季度投产。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约30GWh的生产能力。
据媒体报道,中创新航在产能扩张上的目标很大,2025年公司总产能目标达500GWh,2030年规划产能高达1TWh。
拆开不同的业务来看,2025年储能出货量剑指45GWh;更将2026年整体出货指引上修近两成至180GWh,储能出货量计划提升至70-80GWh。
实际上,近两年中创新航产能扩张十分迅速。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的“物业、厂房及设备”为852.1亿元,而在2019年时“物业、厂房及设备”仅为48.46亿元。换而言之,不到6年时间中创新航的“物业、厂房及设备”规模就翻了超过17倍,目前其非流动资产也高达918.9亿元。
产能持续扩张,让中创新航在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InfoLink数据显示,中创新航全球储能电芯出货排名由2023年的第10位,升至2024年第5位、2025年一季度第3位,2025年上半年稳居第4位。而在储能方面,中创新航已经跻身头部位置,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与亿纬锂能并列第三。
不过,疯狂扩张产能背后同样暗藏着隐患。
一方面,虽然中创新航很想跻身头部,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是横在其面前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以宁德时代为例,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高达37.9%,而中创新航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只有4.3%。由于实力差距太大,中创新航只能通过低价来抢占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整体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7.53%和4.59%,而同期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5.02%和18.09%。
另一方面,中创新航在疯狂扩张产能的同时,其负债也越滚越大。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的总负债已经增长至817.3亿元,而在2019年时中创新航的总负债仅为50.68亿元。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的流动负债合计500.1亿元,其中仅银行借款一项就达到了226.3亿元,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为207.5亿元;然而,上半年中创新航的银行及现金结余只有82.98亿元,受限制存款及现金26.8亿元。
作为曾经的动力电池龙头,中创新航固然不甘于目前的市场地位,其疯狂扩张产能的动作也不难理解。但是,在动力电池行业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并且其自身的负债压力也变得越大,如何做好平衡将是中创新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