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海系富安达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五五”(2026-2030年)是新“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从时间维度看,“十五五”规划涵盖期为2026-2030年,需将五年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通过五年规划来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从而完成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
从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来看,公报对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十四五”时期成就进行了回顾,对“十五五”时期总体形势、工作基调、工作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进行部署安排,公报还对今年经济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任务等提出了要求。总体来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坚持稳中求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大幅跃进”目标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等;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根据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即将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共有15个部分、61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抓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从第三部分到第十四部分为分论,分领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第三板块由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组成,主要部署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等任务。
1、形势判断:机遇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公报来看,对“十五五”的形势判断,整体延续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总体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我国自身优势也在彰显,相比“十四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总体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阶段性目标
本次公报在总体基调在延续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基础上,在实现“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目标下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是党的十三大以来,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根据2035年远景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四五”规划中没有制定具体的增长目标,具体要求是“保持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十四五”期间实际完成情况看,2021年增长8.6%(两年内平均5.1%)、2022年增长3.10%、2023年增长5.40%,2024增长年5.0%,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增长目标为5.0%左右,目前,前三季度5.2%,全年目标完成问题不大。“十五五”是新“两步走”第一个十五年的中间五年,要保持一定合理的增速,才能实现2035远景目标。预期会延续不制定具体增长目标,但年度仍有“量的合理增长”的诉求,年度实际增速将较“十四五”整体保持平稳态势。

3、总体目标:五年目标和远景目标更加清晰
“十四五”规划除了谋划2021—2025年的发展,还对未来15年作了远景展望。从建党百年到踏上新征程,我国将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基础上,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八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制定也对未来五年提出新的目标,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也进行更新。

2035年远景目标方面,要实现“五力”的大幅跃升,除“十四五”确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之外,新增“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今年9.3阅兵后,我国展示了新一代军事装备,2027年为建军一百年,公报任务中即提出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更加严峻,要“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就需要增强“国防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4、主要工作:重点内容延续性强
从公报来看,“十五五”期间主要工作仍为十二个方面,主要涉及基本与“十四五”一致,涉及现代产业、科技(新质生产力)、内需、改革、开放、三农、区域、文化、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军队等。从主要工作位次排序上看略有调整,突出现代产业、新质生产力、国内市场、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开放为前五大工作。现代产业体系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科技顺延至第二位,扩大高水平开放由第九位提至第五位,绿色发展第八位顺延至第十位,其他为此变化不大。

1)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公报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随后频繁出现在中央文件、工作会议中。2024年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5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的首项政府工作任务。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还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足以表明当今形势下,高层对新动能和科技创新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带动下,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包括发展新动能,包含培育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两大板块;也包括改造提升“旧动能”,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科技得到更高重视
本次公报在目标段落提及“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此前十九届五中公报相应处的提法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或意味着科技的重要性在进一步提升。2025年,我国科技亮点事件频频,在芯片、光刻机、软件、机器人、大模型、军工等领域均有重大突破,可以预期,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在举国创新战略驱动下,“十五五”期间我国科技水平将大幅提高,从源头上可以基本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将新产业划分为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

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2024年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主要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类。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在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公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3)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
在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表述中,公报也首次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看出,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退、关、转”了之,我国拥有人口规模优势,同时也要保障产业就业承载力。同时,也要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到,产业空心化,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并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业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保持一定体量和比例的制造业,才能实现更多的“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发展呈现产业梯次,可以通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同时,通过产业布局优化来实现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发挥。
4)全方位扩大内需。
公报还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也提到“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用好各类促消费举措,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看,我国外需表现整体强于内需,内需仍需提振,今年我国先后发布《提振消费行动方案》,同时发放育儿补贴、学前教育免费、消费贴息贷款等举措,均围绕扩大内需,但前9月内需数据看,仍需更多措施提振。收入和预期决定消费长久潜力的释放,公报还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基础上,我国内需一定会得到释放。
附:十五五四次会议公报与十四五五次会议公报对比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公司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作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的必然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文相关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投资人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