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Papier Coton
周末,简单写一个科普贴~~
关于科技股
十五五规划给未来五年定调是“科技自立自强”。
然后呢, 这一轮牛市,科技也成了最有泡沫效应的板块,造富明显。
很多小白一直困惑——
科技包含了哪些?
一
科技是一个大瓶子,里面的水一直在变。
就像——
90年代时,说起神仙颜值,是林青霞,是王祖贤...到了我这一代,成了刘亦菲。
再往后,也会是别人。
一代新人换旧人。
2015年我刚开始写公号,那时的科技是啥?
是互联网。TMT
出现了乐视、暴风等 妖股,炒得如火如荼。
结局也很惨烈。
贾乐亭逃债远到了美国...暴风的老板吃上了牢饭,股民更是损失惨重。
到了2020-21年那波小牛市,消费股唱了主线。
什么科技都不如“酱香科技”
当年的高精尖股票,有的还很坚挺,比如宁王;有的已经没落,比如各种光伏股。
再到2023年左右开始流行起AI
ChatGPT掀起了AI热潮,英伟达顺势崛起,这一波持续了很长时间。
一直到了现在。
但到了今天——
当大伙聊起科技时,已经不止停留在AI这个名词了,更关注背后的产业体系。
典型如:
AI算力
AI要走入平常百姓家,离不开大量的计算。
背后涉及到硬件支撑。
要建机房,或者说——数据中心。
二
中美 AI算力投资都是万亿级。
可能这就是新时代的大国斗争吧,拼命砸钱,都不愿落下风。
比如美国。
OpenAI等公司发起了“星际之门”项目,要投3万多亿(5千亿美元),来建各种数据中心。
还产生了循环玩法
比如英伟达向 OpenAI投资数千亿, OpenAI再跟英伟达大笔大笔买芯片。
彼此输血,业绩就都有了,股价就都涨了。
AI help AI
中国呢?
也在砸钱。
比如阿里就说了,“未来三年要投3800亿,用于算力中心、AI芯片研发”
阿里股价因此再次大涨。
字节没有上市,但它人狠话不多。
我最近就频繁使用字节的豆包APP,给娃找视频,用照片做设计,跟娃对话...
太实用、太智能了。
这背后都离不开先进算力的支撑。
还有腾讯、移动、联通...都在猛猛烧钱。
今年中国启动了雅下水电,这是非常大的基建项目,总投资1.2万亿。
它会给很多普通人带来机会。
国内关于AI算力的投资,如果汇总在一块儿,也算是巨型基建项目了。
未来会超过雅下的资本规模。
那天有读者问:
“现在还有什么特别景气的行业么?”
有呀。
AI投资就处于景气周期。
需要用到AI芯片呀、电力呀、储能呀、地块呀...等等。
不过离普通大众远了点。
不像房子一样,贴近普通人生活。
三
好了,写到这儿。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
这里头有没有致富的代码?
很遗憾。
如果现在才看到这个层面,那已经慢了N拍,极度滞后了。
看完几轮科技兴衰,大家也明白——
科技泡沫,最后破灭了不少。
谁能笃定自己青睐的公司,未来一直坚挺呢?
我骨子里是个收息佬,但我也买科技股,今年它们帮我提升了不少收益,不至于太难看。
我一般是这么买:
我持有着几个科技ETF, 赚赚贝塔收益;
以及,有些公司成长性很好、业绩好——我在它们低估时买入了,拿到了现在。
只是,它恰好是科技股。
如果让我细细研究、现在这个位置、重仓追高科技个股。
我完全做不到
AI要靠算力支撑,那是非常庞大的产业链了,细分赛道很多。
就拿芯片来说。
芯片设计就是很大一块。
对标英伟达,我们这边寒武纪、海光等,就涨上天了。 摩尔线程等也即将上市。
寒王的股价在周五又反超了茅台。
估值真是让人瑟瑟发抖啊
还有,芯片制造
站在国家角度,这是最难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目前大陆芯片制造的龙头是中芯国际、华虹等。但客观来说,离台积电还有很大差距。
再细分点——
各种芯片生产设备,卡脖子的光刻机、存储芯片、EDA软件...,股价也在此起彼伏表现。
其实总结一下——这些热门科技项目,都有浓厚的“国产替代”概念。
这些环节的突破,能让我们摆脱依赖。
所以资本市场很看好。
。。。
另外一方面,现在还有 “达链”
围绕着英伟达展开。
数据中心,包含了很多“零部件”。
像光模块呀,PCB呀,液冷,电源这些。
这里面出现了一批牛股,新易胜,中际旭创,胜宏科技等等,它们是英伟达的供应商。
英伟达好,它们也跟着订单充足,业绩蹭蹭蹭地涨。
民间就产生了“易中胜”的说法。
。。。
一方面是国产替代。
一方面是达链辉煌。
这些,就构成了当下科技的主要亮点,这也是中美博弈的另一种体现吧~
当然也不仅是它们。
还有别的:
比如新能源,固态电池突破,储能建设如火如荼。宁德时代、阳光能源等股价不断创新高。 比如果链,工业富联,立迅精密等股价很惊艳。 比如创新药,订单的持续落地。 比如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概念走进现实。
七七八八,以上,就是我观察到的科技样貌了。
这不是荐股。
咱学到了这些知识,不一定能挣到钱。
从实操层面来讲——
有的科技股节奏很卷。
你早早布局,盈利垫厚实还好。
如果等涨了许多,再冲进去,就容易成为接盘侠;熬不动了,卖掉了,它们可能又开始新一轮上涨。
让人怀疑自我
再加上科技弹性大,会很考验内心。
我身边有几位朋友,今年靠主线科技股做到了翻倍收益。
诀窍有啥么?
说来也简单, 一靠all in,二靠硬扛。
但实践起来真不容易,得有顽强意志、删APP的决心。
我掂完了自己的斤两,没把科技作为投资重仓。
就,简单持有科技ETF、几个我认可的成长股。
就OK了~
最后强调下,非荐股。
盈亏同源——科技股本身估值有泡沫,弹性大,股民要掂量自己的风险承受力。
ps.
写到这儿,弹出了一个利好新闻。
中美磋商,我们这边主要负责人说:
“中美经过紧张讨论,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
哦~双方又有重归于好的意思了。
像极了,小孩子过家家
随时撕X,随时谈判,随时和解...市场上蹿下跳。
成了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