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市公司,一对创业夫妻,丈夫一路减持,套现近5亿,妻子却一股不卖,这场家族企业的“分工”背后,不只是财富的分割,而是商业的分灶:你守你的江山,我闯我的天地。
在河南洛阳,有一对知名的企业家夫妻——史万福与马红菊。他们共同创办的通达股份,不但是当地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更是夫妻俩三十多年打拼的见证。
然而最近几年,这对夫妻的路线却越来越“不同步”。
一边是丈夫史万福不断减持股份,从24%一路降到7%,累计套现接近5个亿;另一边,是马红菊始终一股未抛,牢牢掌控着通达股份的经营实权。
外人看来像是“分歧”,但在知情人眼中,这其实是两人默契的“分工”。用马红菊的话说:“夫妻店到最后,肯定要有一个人先离开。”
而这个“离开”,不是感情的破裂,而是事业的“分灶”,于是,史万福成了夫妻中先离开的那个人。

史万福是洛阳偃师人,马红菊是郑州巩义人。虽然分属两城,但两人的村子只隔一公里。经人介绍成婚后,他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结婚前,史万福做的是黑白电视机排线生意。但随着彩电普及,生意越来越淡。马红菊家境较好,娘家村里不少人做电线电缆,她看准这个行业有前景,就劝丈夫转行。
史万福听进去了。1991年,“通达电料厂”在一个地下室成立,这就是后来通达股份的前身。
创业初期要啥没啥,但他们心气很高,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当时村里人看了都笑,觉得他们异想天开。
可这对夫妻不理会。马红菊管财务和行政,史万福跑市场搞销售,靠着娘家那边的技术资源,厂子慢慢有了起色。
那时候,村里做电线的厂子很多,竞争激烈,不少人为了压成本开始偷工减料。但史万福和马红菊坚决不走这条路,他们决定“升级”——不做普通民用电线,改做高压输电线,直接和电业局合作。
这个决定,救了他们。
没过多久,一批偷工减料的厂家被“质量万里行”查处,通达电缆厂因为质量过硬,口碑一下子就起来了。

2011年,通达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洛阳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企业融到资,实控人也成了亿万富豪。
但上市像是一道分水岭——史万福和马红菊的想法,开始不一样了。
马红菊认为,主业不能丢,还要继续深耕,并推动公司收购成都航飞、进军军工制造、布局铝板铝带等新领域。
而史万福却觉得电线电缆这行太辛苦,赚钱慢。在2012–2013年互联网金融火热时,他也想搞小贷金融。
“老史这个人很执着,但对新事物理解没那么快,比如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就没我深入。”马红菊后来这样评价。
渐渐地,公司重大决策都由马红菊主导。史万福在IPO后逐步放权,2019年正式辞去董事长职务,由马红菊接任。
史万福辞职时,曾把所持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女儿史梦晓。外界一度以为女儿要接班。
可仅仅七天之后,委托解除。史梦晓既不在公司任职,也没持有股份,彻底“离场”,转而从事自己喜爱的金融行业。
取而代之的,是当时年仅23岁的儿子史家宝,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马红菊对儿子的安排很明确:提前扶上马,用十年时间培养他成为接班人。

这场交接,看似突然,实则早有布局。史家宝从小跟着母亲在公司学习,对业务熟悉;而女儿史梦晓志不在此,也无意参与家族企业管理。
史万福离开通达股份后,并没有真正“退休”。
他虽然嘴上说想“弹弹琴、会会友,过修身养性的生活”,但工商信息显示,他目前仍控制着7家公司,参股20多家,显然是在自己更看好的赛道上“另起炉灶”。
而马红菊则继续带领通达股份向前冲。她提出了“511战略目标”:五年内实现百亿营收、十亿利税。
遗憾的是,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60亿,净利润1.3亿,目标恐怕难以实现。
但马红菊没有退意。她依然坚守,也依然一股不卖。
应该说,这不是家族内斗的结局,而是一种现代家族企业的转型样本——从“一起创业”到“分头深耕”,从“共同持股”到“分工治理”。
马红菊说得坦诚:“夫妻店到最后,肯定是有一个人要先离开。”
他们不是不爱了,只是不再一起开“店”了。
上一篇:通胀数据提振降息预期,美股三大指数齐创新高 通胀预期持续向好 通胀预期利好哪些板块
下一篇:沪指刷新年内新高;央行将开展9000亿元MLF操作|南财早新闻 沪指刷新近5年新高站上3600点 沪指创年内新高34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