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新大陆进发
Fast Reading
■ 鸿蒙平台的800万注册开发者中,近半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2.5万款上架应用中,三成来自初创团队。这群“不被定义”的非典型开发者获得支持和激励,也用自己的创意和产品丰富整个生态。
■ 如果将鸿蒙平台比作一片原生智慧森林,年轻创作者便是林中破土而出的新生幼苗——平台以技术为土壤、以资源为雨露、以规则为阳光,让幼苗突破成长桎梏;幼苗则以创意为枝叶、以需求为根系,为森林织就更繁茂的生态网络。
■比起大厂研发的庞然体系,鸿蒙的年轻开发者们,更像林间自由生长的藤蔓和花草——灵感轻盈,反应迅速。他们用一个个小应用,让鸿蒙的生态从系统层的硬核,延伸到生活的柔软,构成了一幅年轻开发者创造力的群像。
作者 | 陈序宁
10月24日的程序员节,正在从鲜为人知的小众节日演变成一场大众狂欢。
从独立的中小开发者,到跨界“转码”的程序员,再到“提前上岗”的在校生,越来越多的“小人物”在代码世界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真金白银的激励。
在人才缺口近百万的鸿蒙平台,这群“不被定义”的非典型开发者获得支持和激励,也用自己的创意和产品丰富整个生态。相互成就,是生态最动人的生命力——森林因幼苗而繁茂,幼苗因森林而参天。
就像鸿蒙星河版的开机动画:一颗颗光点汇聚成环。在这个硬核的数字世界,那片璀璨的星海,是独属于程序员的终极浪漫。
改变命运的机会
程序员节的前一天,无痛单词App开发者黄笑宜在小红书上发了一篇帖子:160天,他上架的第一款鸿蒙NEXT应用卖出了812份会员,赚了大约56840块钱。
这个数字,让这个从业多年的老程序员感到兴奋。“关键是能不能赚到钱。”他在帖子中写道,在最初上线的30天内,无痛单词App在鸿蒙商店的各项数据就已与华为商店持平,付费转化率和商店评分显著更高。
黄笑宜没想到,神仙打架的操作系统领域,还能强势生长出一个新平台。“就像从不可能的石头缝里钻出一株不服输的植物,而且眼瞅着它还愈发茁壮了起来。”
在鸿蒙平台上,这并非孤例。
在B站上,大量中小开发者以“HarmonyOS NEXT”为标题,宣传自己的应用,数据不俗。
钱迹记账App开发者李唐,在华为市场就有150万用户,开发鸿蒙端后两个月实现盈利,每个月的收益计算成付费比,差不多是其他应用市场的3倍。片场App在鸿蒙端上线后从未做过推广,但下载量是其他平台刚上线时的两倍。马蜂窝在接入元服务后,流量增长了300%。
对中小创作者而言,开发鸿蒙应用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位95后独立开发者,以一己之力做出了十几款小众App:监测咖啡因、看日落时间、记待办、算睡眠节律……他凭借这些App月入7万,真正实现了“向往的生活”。
更有力量的故事,则来自满身都是野心和闯劲儿的在校生们。
大连海事大学的郭挺劲利用鸿蒙开发的“一日记账”App,不仅有常规的记账功能,还基于HarmonyOS 5的创新特性,融入了语言识别、扫码记账、账单地图等功能。凭借这个小小的作品,郭挺劲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他已经陆续开发上架了3款应用。

郭挺劲
复旦大学的23级博士甘振良开发的影图App,获得了资本1000万元的投资意向,这让他有种被认可的、“吾道不孤”的感觉。在他看来,鸿蒙的优势在于从开发到上架形成了完整闭环,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demo或简单的应用,也可能成为未来研究和创业的起点。

甘振良
2022年,在软件工程专业读大三的忠实“花粉”周哲宇从校园赛事起步,用一款待办清单App“便单”斩获了Harmony OS极客马拉松三等奖,拿到了10万元奖金,如今已成长为月营收数万元的创业者,团队成员从3人扩展到了6人。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几个转折点呢?”周哲宇感慨,“加入鸿蒙是我最大的转折点。”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谢涛把鸿蒙开发融入课程。在他的启发下,听过他课程的180多位非专业学生中,有50多人在IT行业就业,在各个大厂如鱼得水。
鸿蒙平台的资源支持、奖金激励和商业化路径,让创意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回报,也让梦想变得脚踏实地、触手可及。
向新大陆进发
梦想的起点,往往是一个不起眼的平凡角落。
大一上学期,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3级本科生王子鸣总是因为忘交作业而被迫熬夜赶工。2022年,在鸿蒙系统简洁的编程语言和完善的框架帮助下,他花两个星期就开发了一款名为“作业清单”的App,一举成为班上交作业最及时的人。
在这之后,喜欢在网上“冲浪”的王子鸣又一鼓作气,利用鸿蒙的全场景分布式能力做出了“表情快传”App,可以轻松实现跨平台、跨设备的表情包添加、管理、分类和发送。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想法,变成了拥有超万次下载的应用。
王子鸣感慨,鸿蒙让他看到了智能操作系统的未来。

王子鸣
喜欢看画展的杭州创业者徐仕文,想拥有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艺术馆”,随时随地都欣赏来自全球各地的名画。就这样,一款名为“Arrrt”的应用诞生了。
为了记录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大学生情侣家乐和雪莲开发了一款生活记录应用“小印迹”。上线鸿蒙应用市场后,小印迹的全平台用户量翻了10倍,其中90%的新增用户来自鸿蒙,并拿到了5.0满分的用户评分。
来自四川的工程师高寒则厌倦了被算法包围的信息茧房,希望能完全随机地看到各种资讯。于是,他开发了一款“反大数据、反标题党”的简讯App,作为自己打破算法牢笼的小小努力。
鸿蒙,寓意着天地初开、混沌初分之际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广阔、未知的新世界,无数个像王子鸣、高寒一样的中小开发者抓住了“黄金入场券”,用渴望激发创造。
“青蛙Todo”的开发者李青的初心,是帮助用户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让他们摆脱被时间推着走的焦虑和困扰。察觉用户对极简交互的偏好,00后的刘建瑜为“轻倒数”设计重力感应卡片,让数字呈现突破平面次元感。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李佑铭和小伙伴一起开发的悦览浏览器,因为简洁、好用,上线前三天就收获了近万名用户,获得超2万元收入,有用户夸它是“最干净的浏览器,没有之一”。
这些最能看到同龄人痛点的年轻开发者,如同深入现实土壤的根脉,将鸿蒙与用户紧密相连,让这个巨大的生态充满鲜活的枝叶与流动的生机。
从没人看好的创意到被用户需要的产品,从小心翼翼的代码小白到被市场认可的生态共建者,小人物的技术理想也能在时代浪潮里闪光。他们没有宏大的口号,却用藏在0和1里的敏锐和用心,创造了一方小世界,拥有了自己的小事业。
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并不是闪闪发光的履历,而是那颗永远不会停止渴望和探索的好奇心。
你给我土壤,我为你繁茂
生态的诞生往往是一场“先有人还是先有树”的悖论:没有开发者,生态就不会长大;但没有生态,开发者也难以扎根。
鸿蒙给出的答案是“互相成就”。
如果将鸿蒙平台比作一片原生智慧森林,年轻创作者便是林中破土而出的新生幼苗——平台以技术为土壤、以资源为雨露、以规则为阳光,让幼苗突破成长桎梏;幼苗则以创意为枝叶、以需求为根系,为森林织就更繁茂的生态网络。
如今的鸿蒙与年轻创作者,早已超越平台与使用者的简单关系。五年来,双向奔赴已在这片数字森林里彰显雏形:800万注册开发者中,近半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2.5万款上架应用中,三成来自初创团队。
鸿蒙平台的魅力,在于系统性地降低了中小开发者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首先,它构建了低门槛的土壤,确保人才的宽容度。对于在校生或非科班出身的个体开发者,低代码化的开发语言、模块化工具以及开发者学堂,构建了一个安全而易于学习的创新场域。创意火花得以迅速落地,而非在复杂的技术栈前夭折。
一个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人,只要具备基本逻辑思维,就能通过ArkTS语言(HarmonyOS主力应用开发语言)、开发者学堂和模板化组件,迅速搭建出一款完整应用,让“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应用”的梦想成为可能。
更关键的是效率红利。鸿蒙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包括端云一体化架构、对原生AI能力的集成,以及多端部署工具,相当于为开发者提供了高效的“灌溉系统”,极大地减少了适配不同设备、处理复杂后端逻辑所需的人力和资源投入。
比如,周哲宇团队利用 HarmonyOS 6的“一次开发多端适配”特性,仅用少量精力就完成手机、折叠屏、平板的全场景适配,让“来一杯吧”饮品记录App快速进入测试阶段。片场研发负责人井良则表示:“ 一个人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最初版本的开发。”
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团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将精力最大化地聚焦于产品的核心创新和用户体验,而非重复的基础设施搭建。
如果技术投入是基建,那么商业激励便是价值显影剂。
不少开发者提到,他们第一次感到被“看见”是在参与鸿蒙的创新赛时。奖项不仅带来奖金,更重要的是曝光机会:系统推荐位、应用商店首页、生态大会展示……这套机制搭建了一个结构化的价值漏斗,让创意得以迅速被验证和放大,为高潜力的创意产品提供了破圈的初始势能和市场验证背书。
对初创团队来说,这就是最直接的阳光。“一日记账”的开发者郭挺劲、“轻倒数”的陈兴广、刘建瑜,他们从校园或以独立开发者的身份迅速获得市场回报和关注,正是这一价值漏斗的有效体现。
资源扶持之外,华为还在生态建设上强化了“陪伴式”支持。技术团队定期开源组件、举办工作坊,甚至在开发者社区“一对一”答疑。许多年轻开发者回忆,他们在项目早期遇到的关键问题,都得到了官方团队的远程指导。这样的关系,不再是冷冰冰的上下游,而更像是一场共创:平台提供养分,个体提供生命力。
华为为周哲宇安排了资深的技术开发人员作为指导老师,从编程指导,再到最后阶段的路演PPT,指导老师都全力参与。“简讯”的开发者高寒,早期开发鸿蒙应用只能在论坛上求助,后来华为派了工程师跟他对接,他向对方抛出了许多积攒已久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答。
比起大厂研发的庞然体系,鸿蒙的年轻开发者们,更像林间自由生长的藤蔓和花草——灵感轻盈,反应迅速。他们用一个个小应用,让鸿蒙的生态从系统层的硬核,延伸到生活的柔软:日记、账本、手账、艺术展览……构成了一幅年轻开发者创造力的群像。
在宏大的产业叙事之外,这一切仍然是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大学生在寝室里写下第一行代码,程序员用周末时间完善UI,独立设计师在夜里打磨交互逻辑。每一个小成果,都是这片生态的呼吸声。这背后,是鸿蒙努力让更多“非典型开发者”拥有入场权。
对鸿蒙来说,这些个体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生态的根系。他们让系统长出多样的形态,也让“国产操作系统”这六个字有了温度。对开发者而言,鸿蒙是一片足够新的数字土地。在这里,他们能以个人的努力,参与定义一套系统的未来。
今天的鸿蒙生态,仍处在成长的早期,但已显出自我循环的活力:开发者不断加入,应用不断迭代,用户体验不断完善,反过来吸引更多创作者入场。一如前述那个开机动画的隐喻:一颗颗光点汇聚成环,光环再反射出更多光。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封面来源:鸿蒙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