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驾驶赛道从未如此热闹。
作者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自动驾驶赛道从未如此热闹。
10月以来,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在港股争夺“Robotaxi第一股”的战火尚未平息,又一重磅玩家正式入局。近日,背靠吉利、获奔驰13亿入股、由清华姚班天才印奇执掌的千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实现“A+H”双资本市场布局。
此次IPO背后,千里科技前身是曾因破产重整淡出视野的“民营汽车第一股”力帆,如今掌舵人是清华姚班首批学霸、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背后站着最大股东吉利、核心供应链和奔驰13亿入股,还挖来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撑场。
吉利与奔驰的联手押注,让千里科技的资本和产业优势一目了然。吉利不仅是最大股东,还提供整车场景支持,占公司约三分之一营收;奔驰则以13.38亿元入股3%,带来国际品牌背书。公司掌舵人印奇,这位37岁的清华姚班天才、旷视科技创始人,在经历旷视科创板IPO折戟后,终于有望通过千里科技实现自己的敲钟梦想。
传统制造转型AI科技的故事不少,但像千里科技这样,集齐产业资本、国际品牌、技术大牛和顶尖学霸的阵容,实属罕见。
一
印奇是谁?
在AI圈,他名字如雷贯耳。
1988年出生的安徽芜湖天才少年,中考状元,从航空英雄杨利伟手中接过证书,高考680多分考入清华,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首批学生之一。在清华,流传着“全国英才聚清华,而清华一半英才在姚班”的说法。
在姚班,印奇结识了后来共同创办旷视科技的唐文斌和杨沐,三人在2011年凭借一款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体感游戏《乌鸦来了》获得清华大学“挑战杯”创业大赛冠军,由此踏上创业征程,共同创办旷视科技,成为“AI四小龙”之一。
为弥补硬件知识短板,他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3D相机方向的博士学位,却在看到人脸识别技术巨大商业潜力后,于2013年毅然中断学业回国全职创业。在他的带领下,旷视科技开发出Face++人脸识别云平台,其识别率甚至以微弱优势超越Facebook,并与支付宝达成突破性合作。2015年,马云在德国汉诺威博览会上使用旷视的“刷脸”技术购买邮票,让这项技术一举闻名天下。旷视科技因此迅速跻身“AI四小龙”之列,印奇个人也连续三年入选《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并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奠定了他在中国AI领域的领军地位。
然而,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却异常坎坷,2019年递交港交所申请未果,转战科创板后又于2024年主动撤回。于是,就在旷视IPO遇挫之际,2024年,这位AI老兵出人意料地开启了第二次创业,通过旗下公司受让吉利持有的力帆科技(后更名为千里科技)19.91%股份,并于同年11月出任董事长,正式从纯算法领域跨界到智能驾驶赛道。
他为此请来了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担任联席总裁,组成“算法+落地”的黄金搭档。在印奇的操盘下,千里科技迅速整合产业资源,不仅收编了吉利旗下极氪、研究院的2500人智驾团队,与原迈驰智行500人组成近3000人的研发力量,还在2025年推动奔驰斥资13.38亿元入股,形成“吉利+奔驰”的产业联盟,构建起独特架构。
此刻,对于37岁的清华姚班天才印奇而言,虽未能带领旷视科技成功上市,但此次携手千里科技,有望在港交所实现自己的“敲钟梦想”。
二
印奇,为什么接手一家陷入困局的传统车企?
千里科技的转型,并非印奇一人之功。它的前身力帆汽车,曾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霸主。其故事始于1992年尹明善创立的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尹明善抓住中国摩托车产业腾飞的机遇,在2001年将力帆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商,年产销发动机184万台,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创下中国摩托车出口量第一的辉煌纪录。
然而尹明善并不满足于此,他在2003年做出战略性决策,进军汽车制造领域,这与比亚迪选择造车的时间不谋而合。经过七年艰苦努力,力帆股份于2010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名噪一时的“民营汽车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彼时72岁的尹明善,一跃而成重庆首富。
不过,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力帆因产品迭代滞后、技术积累薄弱等问题逐渐掉队,2018年被迫出部分汽车生产资质,2019年净利润暴跌,资产负债率高达85%,最终在2020年8月宣告破产重整,这家曾经的行业巨头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正当外界认为这家老牌企业将退出历史舞台时,转机悄然降临。关键时刻,吉利控股通过重庆满江红基金入主,完成了一次“蛇吞象”的收购,力帆才得以重生。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旷视科技创始人、清华姚班天才印奇以24.3亿收购19.91%股份,正式执掌力帆科技,在他的主导下,更名“千里科技”,引入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担任联席总裁,随后成立千里智驾公司,整合吉利旗下三大智驾团队近3000名研发人员,形成“制造+AI”的双轮驱动模式。更令人瞩目的是,2025年9月梅赛德斯-奔驰斥资13.38亿元收购3%股份。
印奇并非简单的“接盘侠”。他是清华“姚班”出身的AI工程师与连续创业者,旷视的成长史给了他“算法+落地”的创业基因。旷视在计算机视觉与人脸识别领域的积累,提供了进入车载AI与感知层的天然入口,但旷视在独立上市道路上并不顺利,印奇选择通过入主传统车企完成“AI上车”的曲线,把算法人才、模型能力与整车生产资质直接捆绑,这是一个更快、更务实的路径。
从资本角度看,力帆曾因经营失误陷入重整,吉利与重庆国资出手救助后,保留了造车资质、产能与供应链这些稀缺资源。印奇通过其控制的江河顺遂系公司受让了接近19.91%股份,成为实际可操盘的重量级股东。
资本的另一端,吉利不仅是公司最大客户、也提供整车平台与订单,其对千里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奔驰以约13.4亿元买入3%股份,既是资金注入,更是海外品牌和技术背书,这让千里科技在“出海”和全球合作层面多了一张重要牌。
换言之,印奇带来算法与团队,吉利带来产能与场景,奔驰带来国际品牌与测试资源,形成“合力落地”的可能性。
三
尽管转型故事激动人心,但光环之下,IPO冲刺之路仍布满待解的难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持续亏损的盈利压力。从财务数据来看,其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录得净亏损,分别为2.62亿元和3.29亿元,进入2025年上半年,亏损额仍达1.16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毛利率波动剧烈且整体偏低,2025年上半年仅为5.5%,其中汽车业务甚至出现负毛利。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暴露出传统制造业务的盈利能力尚未完全修复,而AI战略的巨额投入,正吞噬着有限的现金流。
亏损扩大的直接原因,是研发投入的激增。2024年研发费用4.06亿元,2025年上半年2.87亿元,呈上升趋势。更严峻的是,千里科技的业务转型,并未带来实质的收入结构优化,对营收的贡献微乎其微。招股书甚至坦言,在过往记录期间,公司尚未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Robotaxi等技术解决方案获得收入,这无疑使其科技叙事与现实表现出现巨大裂痕,同时也意味着现阶段的亏损,几乎全部来自传统业务的支撑,而投资者期待的“技术变现”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虽然吉利的绑定让千里科技“活下来”,但对吉利的过度依赖,仍是首要风险。即便来自吉利的收入占比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3.2%,但仍超过三成。同时,吉利既是最大客户又是最大供应商的“双栖”关系,这种深度绑定,在提供业务稳定性的同时,也意味着千里科技的独立获客能力和业务可持续性,一旦与吉利的合作关系生变,将面临严峻考验。
另外,千里科技所处的智能驾驶赛道竞争已呈白热化。一面是比亚迪全栈自研、华为鸿蒙智行等巨头环伺,另一面是公司在智驾量产经验上的严重缺乏。其团队在2025年8月才完成整合,千里科技的优势在于“AI +制造”的融合,但技术壁垒还不够高。
千里科技也在想办法破局,一方面和奔驰合作,争取进入奔驰的供应链;另一方面拓展其他车企客户,但从“单一依赖”到“多客户支撑”,需要时间,尤其是智能驾驶方案的验证周期长,至少需要1-2年才能看到效果。
从破产重整到港股IPO,从“力帆”到“千里科技”,这家重庆企业用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袭。但在资本市场的期待与产业现实之间,千里科技亟需证明其并非只有华丽的故事,而是具备将AI愿景转化为大规模商业化收入的能力。
未来,印奇能否带领千里科技复制旷视的技术辉煌,同时避免资本市场的挫折,答案或许就在不在当下。
上一篇: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383.39亿元,同比下降3.5% 平安银行2018净利润 平安银行业绩2023第三季度
下一篇:V观财报|白银有色及董事长王普公等5人被罚880万元 遭上交所通报批评 v观财报准确吗 白银有色的王普公人品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