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冠昊生物的半年报数据看似显现出回暖迹象,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为这家曾被视为“再生医学明星”的企业带来短暂的市场关注。但拉长周期观察,核心业务的增长停滞与结构性矛盾已逐渐显现。这家曾以再生医学技术为标签的企业,正陷入“短期数据回暖”与“长期发展乏力”的张力之中。
作为营收支柱的硬脑膜补片业务,正面临多重压力。集采政策冲击下的价格体系松动、国产竞品的技术追赶,叠加自身产品迭代缓慢,共同构成了增长瓶颈。单一产品依赖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更显脆弱。
研发投入的持续收缩与技术转化的低效,使得第二增长曲线迟迟未现。人工肝、CAR-T等前沿布局与核心业务缺乏协同,而核心产品创新“断档”的隐患,正让公司在行业变革中逐渐失去主动权,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
业绩增长的背后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2.01亿元,同比微增5.89%;归母净利润2040万元,增速仅1.27%。
若将时间轴拉长至五年,这份“平淡无奇”的中报,不过是公司漫长估值消化周期的最新注脚。
Wind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公司营收从4.37亿元降至3.77亿元,累计降幅13.7%,期间仅2021年、2023年短暂回升,2022年、2024年分别同比下滑22.84%、6.60%,下行趋势明显。
2025年中报营收2.01亿元,虽同比微增5.89%,但仅相当于2024年全年营收的53.3%,若下半年无显著改善,全年营收或仍难突破4亿元。
(数据来源:Wind)
核心业务面临挑战
分业务来看,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均面临挑战。
首先是核心产品低增长。冠昊生物医疗器械业务中,B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为绝对核心,2025年上半年合计收入7444万元,占医疗器械板块收入的50.6%,同期医疗器械板块收入1.47亿元,且毛利率维持90.96%—93.46%的高位。
但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增速仅1.35%,甚至在2024年还同比下滑14.7%。
(来源:公司财报)
硬脑膜补片作为神经外科高值耗材,凭借再生医学材料技术壁垒,毛利率长期处于90%左右的高位。2025年上半年B型、生物型产品毛利率分别为90.96%、93.46%,2024年分别为89.88%、90.55%。
尽管有着很高的盈利性,但硬脑膜补片收入增长乏力。
据Wind统计,2022—2024年,公司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从8812万元降至7477万元,累计下滑15.1%;B型硬脑膜补片虽在2023年同比增长20.9%,但2024年增速显著放缓,导致两者合计收入2024年仅1.47亿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近三年(2022—2024年)该产品平均收入增长率仅1.2%,远低于2019—2021年的双位数增速,增长动能已进入平台期。
一方面,集采政策冲击价格体系,且该类产品以价换量效果有限。
2023年以来,硬脑膜补片陆续纳入八省二区、陕西六省等联盟集采,尽管公司通过降价(中标价较市场价平均降幅约30%)换取市场覆盖率提升,但销量增长未能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2024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下滑14.7%,直接反映集采对单品收入的压制作用。此外,国产竞品(如迈普医学、天新福)加速技术追赶,通过差异化产品(如可吸收硬脑膜)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产品迭代缓慢,缺乏新一代技术突破,或许也是这类产品增长几近停滞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公司硬脑膜补片产品上市已超10年,期间未推出重大升级版本,技术迭代速度滞后于临床需求变化。尽管公司提出“组织诱导功能再生材料”概念,但尚未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相比之下,竞品已在可降解材料、抗感染涂层等领域取得进展,而公司在研管线中,与硬脑膜补片相关的升级产品仍处于临床前阶段,短期难以形成替代或补充。
产品迭代较慢或许是公司的研发投入较少,且研发转化率较低。
2022—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从5790万元降至4231万元,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从15.4%降至9.6%,投入力度持续收缩。同期研发人员数量稳定在60—70人,但资本化率长期为0,表明研发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难以快速转化为营收。尽管公司布局人工肝、CAR-T等前沿领域,但均与硬脑膜补片业务无直接关联,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导致核心产品创新“断档”。
硬脑膜补片的增长停滞还暴露了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的问题。
首先,公司医疗器械板块其他产品尚不能“挑大梁”。胸普外科修补膜2024年收入3899万元,同比下滑3.7%;甚至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未公布该产品收入情况。
而无菌生物护创膜、乳房补片等产品收入规模较小均不足2000万元,且增速波动较大,并不能有效分担硬脑膜补片的增长压力。
其次,公司药业、细胞业务板块贡献有限。上半年药品毛利率下滑了1%;细胞技术服务去年全年收入下滑21.45%;且并未公布今年上半年数据。
由此可见,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中,仅医疗器械板块支撑营收,但该板块又高度依赖硬脑膜补片。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专委会副秘书长高泽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冠昊生物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高,国际巨头(如强生、美敦力)占据神经外科耗材60%份额,国内企业需通过差异化技术突破。冠昊生物的硬脑膜补片市占率虽达30%,但面临集采降价压力,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降3.19个百分点至77.82%。
对于冠昊生物目前存在哪些风险值得注意,方融科技教授,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冠昊生物的技术迭代风险较大,细胞治疗、外泌体等领域技术发展迅速,公司需要不断投入研发,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政策变化风险也较为突出,如医保政策的调整可能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份额。市场竞争风险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再生医学与细胞治疗领域,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集采冲击、竞品挤压与研发乏力的多重压力下,冠昊生物今后能否打破单一产品依赖的困局?《华夏时报》记者将会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