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冬起步到矩阵构建:上实资本的市场化探索与生态解法 从寒冬起步到矩阵构建:上实资本的市场化探索与生态解法
创始人
2025-09-29 17:01:43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近年来,中国股权投资整体环境面临转型的挑战,募资与退出双端承压,生物医药板块更是一度从高光跌入低谷。一级市场骤然降温,二级市场估值持续收缩,曾经的明星赛道在短时间内失去光环。

2020年,在上实集团与上海医药的支持下,一支七人筹备小组悄然起步。没有外部热潮的簇拥,他们在借来的办公室里搭建雏形,上实资本由此在“寒冬”中逆势出发。

短短数年,这家年轻的机构逐渐形成覆盖科研转化、VC/PE、并购整合、基石投资等环节的基金矩阵,投资网络横跨国内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将触角延伸至美国、德国和以色列。上实资本在项目中领投率达到75%,展示了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和投资专业度。在微创医疗、康华生物、东富龙等项目中,它展现了支持产业链主的能力。

穿越经济、行业、资本和公司四重周期的起伏,从冷启动到逐步成型,上实资本的成长轨迹,既折射出国资基金在市场化改革中的探索,也映照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起伏周期中的突围。在2025年度投资人大会上,上实集团首席金融与投资官、上实资本总裁谷峰提到:“上实资本成长的五年,是经历了行业周期和行业重构的五年。”

“从设立第一天起,我们就提出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在回顾上实资本五年的历程时,上实资本执行董事刘大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因为有了这样的定位,才能把想做事的人聚拢在一起。”

破冰:在寒冬中起步

202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低谷:新冠打乱了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随之,募资端收紧、投融资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企业因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首当其冲承受冲击。

在很多医疗基金转向泛科技投资的时候,上实资本逆势入场,先后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早期资金支持。

起步并不容易。五年来,团队逐渐跑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从最早的VC/PE投资起步,先后延伸到成果转化和并购整合阶段,并已着手筹备沪港战略产业基石基金和全球医疗美元基金。这套基金体系,可陪伴初创企业从实验室研发一路走向国际化市场。

投资版图也在同步扩张。除了扎根上海,上实资本的投资已覆盖中国四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在香港、以色列、欧洲等海外创新密集区寻找机会。国际化并非盲目“出海”,而是基于延链补链的产业逻辑——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生态中找准定位。

与多数国资基金偏重产业导向、市场化基金聚焦财务回报不同,上实资本自成立起便强调“生态建设”。

在组织架构中,它设立了专门战略情报部门,专门跟踪全球前沿趋势,并研究本土化落地路径。虽然信息分析和调研是每个投资机构的基本功,但将信息转化为战略支撑,并特地设立一个团队的做法并不多见。上实资本的团队与上海及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源源不断的项目储备;更注重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关系,深度嵌入产业“土壤”之中。

资本是工具,产业才是目的。五年实践下来,上实资本逐渐摸索出一条区别于传统财务投资的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关乎自身,更在于为同行和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引擎:驱动力从何而来

如果说寒冬中的起步考验的是勇气与定力,那么支撑上实资本这些年不断前行的,是一套内生的“引擎”。这台引擎并非只由资金驱动,而是制度创新、团队文化,以及政策环境协同发力的产物。

在国资背景下探索市场化,是上实资本的独特之处。与许多国资平台不同,它自成立起就瞄准市场化的机制运营:投资决策简化冗余的审批,加强必要的监管,并由专业团队在合规框架下作出;人才激励机制也突破了固有模式,更贴近市场,从而吸引和留住合适的人才。

五年来,上实资本团队规模不断扩大,但内部始终强调“简单、阳光、激情”六个字。简单,是尽量减少组织内的无谓消耗,把精力放在研究和项目上;阳光,是保持沟通的透明与高效;激情,则是在行业低谷时仍坚守信心与投入。

政策环境也在推着这台引擎加速。上海对生物医药的重视,为基金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和城市层面对并购的鼓励,则让上实资本顺势设立了并购基金。去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表露出对投资机构助力产业做大做强的期待。上海既是全国金融中心,也是医疗产业旗舰,更加需要在一级市场整合出一支覆盖全投资周期并能撬动链主、赋能全产业链的投资机构。上实资本正是这个思路的落地载体。

如今,在上实集团的支持下,上实资本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影响。截至目前,团队累计管理基金21只,管理规模达到310亿元;他们不仅投出橙帆医药、礼新医药、柏全生物等创新项目,也在康华生物、微创医疗、上海和黄等并购和战略投资中,履行着国资资本“压舱石”的角色。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对“耐心”的坚持。在生物医药这个典型的“十年磨一剑”、失败率远高于多数行业的赛道里,上实资本尤其强调“耐心”,并通过创新转化基金序列在极早期阶段便开始布局,后续还可能进行多轮投资,陪伴企业成长。

这种选择还体现在他们对新基金的安排中。据悉,正在募集的上海生物医药基金II期将继续严格控制规模。随着并购基金投资节奏的释放,生物医药基金将进一步聚焦成长期投资,从而与创新转化基金、并购基金以及正在筹备的基石基金形成错位布局。

新范式:在制度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

谷峰在投资人大会上披露:团队不仅在长三角和大湾区深耕,还持续在香港、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地进行投资。

“一家年轻的基金,为什么要把精力分散在更大的版图?”这样的疑问曾多次抛向团队。

上实资本的思路清晰而具体:生物医药投资必须第一时间了解海外市场发展现状,于是他们在波士顿设立了联络点;药品研发绕不开监管环节,北京因此不可或缺;而国内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则集中在长三角、大湾区、环渤海和中西部,这些地方必须保持常态化的接触。不同的节点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上实资本跨区域布局的合理性。

事实证明,这种跨地域的打法并没有分散注意力,反而帮助他们捕捉到更多关键机会,进而反哺境内及上海产业发展。康华生物的并购便是其中的例证:根据规划,上实资本将与康华生物一道,推动“上海资源+成都产业”双轮驱动的格局,进一步完善疫苗管线,构建兼具成熟产品和研发能力的生态体系。

类似的逻辑,也体现在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中。双方设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专门支持本地科研成果的早期转化,把实验室突破性发现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与服务。

在投资领域,“管线”一词原本属于药企,用来描述研发中的候选药物。而在上实资本的实践中,基金运作也呈现出类似的“管线思维”——在全投资周期和全产业链进行“探索”、“掘金”和“赋能”。

记者了解到,在医疗板块布局之后,上实资本科技系列基金正在加速成长,打造双轮驱动的跨赛道矩阵;除成果转化、早中期投资和产业并购之外,基石基金的筹备工作也已经启动;同时,一只全球医疗美元基金正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外界常常疑问,国资背景的机构是否会因为身份而趋于保守,甚至放弃市场化的灵活性。

上实资本五年探索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既在风险防控、产业导向上保持了国企的稳健,又在关键项目中展现出超预期的勇气与灵活度。这让上实资本既像是产业的“压舱石”,也成为串联产业的“黏合剂”,更加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也让团队不断反思自身的定位。正如谷峰在合伙人大会上说:“我们致力于打造政学产研一张桌机制,共创生态圈新局面,为中国的生物医药健康、科技环境领域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五年,对一家基金管理团队而言仍属创业期。但上实资本已在这段窗口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单点到矩阵的跨越。它的经验表明:在制度灵活、文化坚韧、环境开放的条件下,国资基金同样可以走出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实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美国信贷市场的“过热”担忧 美... 近期,美国信贷市场正在经历一轮异常炙热的繁荣。尽管回报率已经降至数十年来的低位,投资者对公司债券的需...
「限高」取消,王健林虚惊一场?... 作者|王晗玉编辑|张帆封面来源|视觉中国在传出被法院限制高消费一天之后,王健林又恢复了“消费自由”。...
微亿智造赴港IPO,其工业具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归辞据港交所9月28日披露,常州微亿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亿智造”)...
财务造假零容忍!17亿罚单、1...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资本市场“零容忍”信号空前强烈。“十四五”期间,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案...
受贿3.57亿余元 贵州省政协... 2025年9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晏受贿、滥用...
六部门联合发布《机械行业稳增长... 央视财经(记者 宁坤)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
和林微纳港交所递表,毛利率下滑... 9月28日,苏州和林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林微纳”,688661.SH)公告称,公司已于20...
上市即巅峰?董事长留置背后,新... 军工行业很复杂! 又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在千里之外被留置! 新光光电9月28日晚公告,近日收到河南洛...
V观财报|英联股份:前三季度净... 【V观财报|英联股份:前三季度净利预增1531.13%至1672.97%】英联股份发布2025年前三...
节前最后一天,持股还是持币? ... 9月29日,我讲过对最近行情的分析,我的判断是两点,第一,节前市场会有剧烈震荡洗盘,第二,A股和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