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借壳上市”失败后,海辰储能的第二次资本化尝试再次受阻。
今年3月25日,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书,期间的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农银国际、中银国际。截至9月25日,其港股招股书失效。
据港交所规定,企业递交的招股书有效期为6个月,若未在6个月期限内完成上市聆讯,招股书将自动失效。后续拟上市企业若希望继续推进上市,可选择更新相关财务数据和业务进展信息,并重新提交申请。
因此,招股书失效属于港交所的正常程序性规则,不应被“粗暴”地解读为IPO“折戟”。但是,在没有完成证监会备案和港交所聆讯的情况下失效,说明该公司“尚未准备好”或上市进程确实存在一些“关卡”。
三次遭“宁王”专利诉讼
在上市审批过程中,联交所会就拟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关联交易、独立性、法律合规、财务数据等进行多轮问询。
而在港股IPO关键的聆讯期,海辰储能与万亿“宁王”(宁德时代,300750.SZ)正在就专利侵权等法律纠纷进行诉讼,这些未决的、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诉讼,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海辰储能的上市进程。
今年6月,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对海辰储能、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诚博旺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等提起诉讼,指控海辰储能在电芯技术专利或电芯参数方面与宁德时代存在高度重叠(诉讼焦点直指双方正争夺市场的587Ah电芯),索赔1.5亿元。
今年4月,海辰储能发布587Ah储能电池及搭载该款电池的储能系统,并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定义587Ah电池的尺寸标准。
据海辰储能港股上市招股书披露,公司发布专为大容量储能而生的587Ah储能电池,是结合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演进趋势。该招股书还表示,公司是行业内首批把280Ah储能电池产品用于大型储能项目的企业,也是首批量产314Ah储能电池并应用于海外大型储能项目的企业。
在海辰储能发布587Ah相关动作后的两个月,今年6月,宁德时代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587Ah电芯。
彼时,宁德时代在“2025储能587技术日”公开表示,得益于全球领先的智造水平,宁德时代587Ah电芯拥有行业领先的品质和交付能力,实现单体缺陷率达到PPB级(十亿分之一),安全把控等级达7.5西格玛,生产节拍提升50%,碳排放减少57%。
两者专利诉讼纠纷的核心——587Ah大容量储能电芯,被视为下一代储能电池的核心规格。因此,这场“老大”与“老三”间的诉讼纠纷(2024年,宁德时代和海辰储能在储能电池领域的全球出货量分别为第一名和第三名),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争夺未来大电芯技术“游戏规则”——行业标准的定义权。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以来,“宁王”已四次出手“狙击”海辰储能,其中三次为直接专利诉讼。截至2025年6月,宁德时代拥有及正在申请专利达49347件,是海辰储能的12.65倍。
除了专利端的“高度重叠”,两者在核心高管及技术团队上也有“重叠”。海辰储能可以说是“脱胎于”宁德时代,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及多名高管此前有过宁德时代任职履历。
“跑马圈地”下的财务压力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主要产品包括储能电池及系统,覆盖源网侧、数据中心、工商业及居民家庭等应用场景。
过去几年,这家年轻的厦门“独角兽”企业快速扩张。从产能和出货量表现看,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总产能从2022年的5.4GWh增至2024年的49.7GWh。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的设计产能达62GWh。而据招股书披露,到2026年,该公司的总设计年产能预计将超100GWh。
产能快速崛起,出货量数据亦然。2024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5.1GWh,近三年的复合增速为167%。同年,海辰储能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在全球储能市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据权威咨询机构灼识咨询的资料,在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GWh级别以上的企业中,海辰储能是唯一一家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
但快上产能“跑马圈地”的背后,海辰储能面临的财务压力也不可忽视。拟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及现金流表现也被看作是可能影响公司“闯关”IPO顺利与否的因素之一。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营收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
企业营收的“三连跳”暂未换来实打实的企业利润。由于在激烈的储能市场份额争夺下实施“以价换量”的策略,加上“跑马圈地”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成本、海外市场销售渠道铺设等投入,2022年~2023年,该公司分别亏损17.76亿元和19.75亿元。2024年虽然实现净利润2.88亿元,但扣除政府补贴的4.14亿元后,实际亏损约1.26亿元。
另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应收款项(扣除减值亏损准备)从2.23亿元增长至80.0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由约6.1%增长至64.2%。这意味着,2024年,海辰储能每100元的营收中,有64元是“客户赊账”。
此外,该公司的回款速度急剧放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11.8天,大幅增加至2024年的185.7天。这意味着,公司销售货物后,平均需要超过半年来从客户那里收回货款。
回头看看,外有与“宁王”专利技术诉讼“持久战”,内有扩产需求和财务压力,海辰储能的上市路不可谓平坦。后续,这家快速崛起的厦门独角兽企业是会选择更新材料重新递交、通过非公开市场融资后再择机上市、还是彻底转向其他市场?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值班编辑: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