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学
全隐藏式门把手常被吐槽“看不见、摸不着、打不开”,如今将退出汽车市场。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车门把手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作出详细规定,并明确要求:每个车门都必须配备带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并为其预留明确的操作空间。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特别提到,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这意味着,已广泛流行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将走向终结。从一度被追捧为智能符号、美感标志,到如今出清市场,“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这一遭遇转变折射出设计演进与安全底线的深层博弈。
时代周报记者AI制图
太阳底下无新事,隐藏式门把手也是如此。早在1950年代,它就已被应用于赛车。在分秒必争的赛道,降低风阻、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至关重要,隐藏式门把手正是出于对赛车性能的极致追求。
在汽车电动化时代,部分车企将这一设计包装为“续航助手”。实际上,它对续航的帮助微乎其微。当功能价值薄弱时,符号意义却被放大——汽车全隐藏式门把手更多在于塑造科技感与身份认同。
特斯拉Model S首次采用弹出式门把手设计,被升华为智能汽车的视觉符号。独特的“迎宾”仪式感,使门把手从功能部件转变为身份标识,逐渐演变为新能源车型的标志性设计语言。
然而,安全隐患也逐渐显露。在极端事故场景下,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带来致命风险。一旦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导致断电,门把手无法自动弹出,这将直接影响救援效率。
2021年,美国一辆新能源汽车撞树起火,隐藏式门把手未能弹出被视为延误救援的关键因素。类似情况在国内也有发生:2023年青岛一起事故中,救援人员耗时三分钟才撬开隐藏式门把手的装饰盖。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统计显示,自2020年以来,因门把手问题导致救援延误的事故报告增加了3倍,其中90%涉及隐藏式设计。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数据背后是真实的救援困境。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可能因断电、变形而失效,延误救援。强制要求机械把手就是为了以最简单、最可靠的方式为安全兜底。
汽车史不缺“为安全让路”的设计革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夸张的金属保险杠曾是汽车“美感”的标志,如“梦露之车”雪佛兰Bel Air。后续出于对行人保护的考虑,各国监管逐步要求保险杠与车身集成,并采用吸能材料。
所有背离安全的美感狂欢,终将被理性召回。优秀的设计理应守住安全底线,再实现美学突破。
《征求意见稿》对车门内把手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配备易于识别的机械释放装置。即便是“电动车门”,也需保留机械把手作为安全冗余。
这在航空领域早已成为铁律。民航客机即使装备最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仍会保留部分机械或液压操控装置。一旦电子系统失效,飞行员可通过机械连接继续操控飞机,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机械门把手不依赖复杂电路与传感器,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物理备份。保留机械功能并不意味放弃创新,反而可能催生更成熟的设计创新。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设计思路的转变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新技术历经野蛮生长,终将回归安全、可靠等本质需求。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恰恰诞生在安全与美学的平衡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