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穷鬼三件套的泡面竟也开始成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前几天康师傅公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显示上半年营收约400亿,同比下降了2.7个百分点,净利润为22.71亿,增长20.5%。
你没看错,它的营业收入下降、净利润却暴增,就好比你开了个包子铺,明明上半年你卖的包子比往年少,可扣除成本之后利润却比之前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核心大概就两点,一是降本,二是涨价。
所谓降本,大家都懂降的是什么本,就好比你的包子铺雇了3个包包子的大姐,想降下三分之一成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到1个人工。
数据显示,除了减少营业所仓库、经销商的数量,将更多资源倾向于直营零售之外,康师傅2024年底员工数净减少了2000余人。如果按照另一泡面巨头“统一”的平均薪酬13.34万元/人/年来算的话,少了2千人一年就能降低约2.7亿元成本。
除了这个,康师傅在去年的销售成本比23年降了近20亿,而销售成本的核心,除了原材料、水电费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薪酬及各种费用。
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来,在“降本”方面,康师傅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另外是涨价,即“增效”,就好比以前一个包子卖1块5、现在卖2块,以前卖2现在卖2块5,毛利直接原地上涨25%-33%。
高端的泡面江湖没有价格战,大家一起默认选择的是涨价,好比有的袋装面从2.8元提到3元,经典桶装面由4.5元涨至5元,高端点的拌面、杯装面、盒装面等更是无上限。
涨几毛钱就能提高好几个点甚至十几个点以上的毛利率,跟喊打喊杀的打价格战,泡面传统大佬和新势力在这方面很默契,眼里没有降价,只有涨价。
一边对内降成本一边对外涨价,所以泡面大佬的报表才出现奇特的“减收增利”情况。
的确,对内降本和对外涨价确实能让报表一时间变得好看,但涨价就能彻底赢得市场?
恐怕不能。
泡面不是房子,也不是几百年前的郁金香,它不是引人竞相追逐的稀缺商品,涨价去不了库存,只是单纯提高了售价,让性价比大大降低。
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到2023年期间,整个方便面市场3年少卖了40亿包方便面,今年第二季度方便面销售额还同比下滑8.9%,行业寒冬持续蔓延。
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味疲劳,而是一场由外卖、健康意识与性价比意识掀起的消费革命。
首先是外卖的降维打击。方便面以前之所有风靡,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于其方便,更在于彼时外卖的不方便、选择性少。
但现在不同了,外卖越来越方便,随行随点,能点酒店菜品、能点各类饮品、能点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抛开餐馆外卖,就算点超市商品,各式各样的预制食品、自热食品也足以让你挑花眼,这时候谁还会惦记单一的泡面?
有人拿预制菜不健康来说事,但泡面貌似就是最早的预制食品,而且若论不健康,怕是泡面更甚,多油多盐不说,里面防腐剂添加剂列表简直比大长腿还长。
其次就是性价比,以前吃泡面很重要的因素是性价比超高。便宜、好吃、方便,以前买袋方便面,+火腿肠+蛋,基本上五块钱搞定,而现在买方便面加火腿肠加蛋,基本都可以去面馆吃碗面了。
原先主打便宜方便路线的泡面,越卖越贵,动辄涨到4、5元以上,轻奢款则卖到15到20元价格带,高端款方便面甚至卖到大几十元,贴近大众的性价比几乎消失殆尽。
另外,现在的城际交通比以前要快太多了。最开始的绿皮车阶段,坐火车的销魂场景简直令人不忍回忆,400多公里的路愣是能开上七八个小时以上,时不时还要晚点,这时候便宜、方便的泡面,加上火腿肠卤蛋,妥妥出差旅行必备。
但时代变了,动车、高铁等出行方式成为主流选择,旅途时间大幅缩短,吃泡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高铁上都能随时点外卖,外卖比方便面都更方便,而且密闭空间中泡面的气味劣势也被无限放大,广州东站甚至停售泡面。
方便面行业市场在萎缩,也陷入存量竞争。
随着时代进步,外卖普及、交通普及且快速,方便面的好吃、方便、选择性强这些特点已经越来越暗淡,就剩便宜了,但你还涨价,那就只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抛弃。
像康师傅这种传统巨头,面对困局,在打价格战以争夺市场份额和涨价维持利润之间,选择了涨价先保住利润。
但这种选择,短期能保住利润,但长期看,大概率会在与新势力的竞争中加速丢失市场份额。
整个方便面市场3年少卖了40亿包,已经说明方便面市场也已进入存量市场!传统巨头和新势力在逐渐萎缩的存量市场中更会加剧竞争。
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高枕无忧,更没有哪家公司能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一劳永逸。
时代变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变了,曾经的行业老大,地位明显在动摇。
只是令人诧异的是,康师傅在过往5年一直进行“掏空式”分红,几乎将每年的净利润都分了个干净。而实控人家族持有股权超三分之一,也就意味着巨额分红有超过1/3流入实控人口袋。
如果真想继续坐稳行业龙头位置,那这又是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