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海棠葉
编辑:程程
设计:岚昇
元老谢幕,新贵登场,江湖涌动。
6月26日,阿里集团一份合伙人变动名单搅动整个市场。
“十八罗汉”逐渐退出权力舞台中心,张勇、彭蕾、戴珊等当年在阿里创业初期立下汗马功劳的9位关键人物,退场离去。
与此同时,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的晋升格外引人注目。
39岁的他,大起大落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重返权力核心,成为阿里最核心管理层中最年轻的一员。
这份逆袭剧本,不禁让人想起他早年在阿里一路狂飙的岁月。如今兜兜转转,他再次站在了权力的潮头,当年“青云路只待君”的意气风发,似乎又回来了。
如今,蒋凡几乎掌控了阿里所有具备消费属性的业务,俨然名副其实的“电商之王”。
但或许,蒋凡还差一步,就能够到更高的位置。
进入权力中枢
那个男人杀了进去。
据阿里巴巴2025财年年报披露,阿里做了一轮合伙人人事调整,总数从26人减员至17人,为2014年上市以来最低纪录。
原本26人的合伙人名单,减员9人,退出的合伙人分别是:张勇、戴珊、俞永福、彭蕾、方永新、宋洁、孙利军、武卫、朱顺炎。
他们大多不再担任核心业务“一号位”,或已退居二线,转向投资、公益等岗位。比如张勇去年3月就加盟了晨壹基金,转身当起PE投资人;作为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戴珊,也在2023年12月卸下淘天集团CEO的担子,牵头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
▲阿里合伙人变动,图源晚点LatePost
有人退也有人进。
合伙人团队的核心——主要负责组织所有合伙人选举事宜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委员会,4名成员创始人马云、集团董事长蔡崇信、集团执行副总裁邵晓锋、集团CEO吴泳铭不变,蒋凡则替换了“十八罗汉”之一的彭蕾,正式跻身合伙委员会。
39岁的蒋凡是所有合伙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合伙委员会中最年轻的决策者。
可以说,闯入权力中枢的蒋凡完成关键跃升。
合伙人团队是阿里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某种程度上,成为合伙人不仅意味着成为阿里文化和精神的代言人,也意味着进入了这家公司的最核心决策层,而他还杀进了委员会。
当年,更年轻的蒋凡也是像现在这般,每一次角色变动,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2019年,淘宝总裁兼任天猫总裁的蒋凡就凭借淘宝无线化转型的成绩,跻身阿里合伙人行列,晋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度被视为阿里CEO接班人的热门人选。彼时才33岁的他意气风发,一路向着阿里权力巅峰稳步迈进。
但命运的齿轮在2020年突然转向,一场个人生活风波使得他从阿里电商核心位置跌落,合伙人身份被取消,2021年底还被调离核心业务,“发配”至海外市场。
这个男人自然不服输,带领团队猛猛干。2023年第一季度,蒋凡领导的阿里国际数字商业收入185.41亿元,同比增长29%,成为阿里当季增长最快的业务。
谁也没料到,他能这么快就用实力扳回一局,为杀回权力核心攒足了资本。
2023年7月,蒋凡重回阿里合伙人名单,转年就先后接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和整合后的电商事业群CEO——这可不是简单的官复原职,他要统筹国内海外电商业务的全盘整合,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从“外放”到核心圈层的回归与跃升。
短短五年,从跌落谷底到重返合伙人,再冲进权力中枢,阿里对蒋凡的倚重已经写在了明面上。
尤其加入合伙人委员会这步棋,等于内外都给他亮了绿灯:对内,元老们认可他的业务能力;对外,“上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可控”。
现在的蒋凡,正带着向前的冲劲,在阿里新的权力坐标系里踩下更稳的落点。
新权力铁三角初现?
阿里的权力格局正在洗牌,一个新的铁三角轮廓越来越清晰。
阿里的“财神”蔡崇信,始终把控着阿里的钱袋子。作为集团董事会主席,他在资本运作方面功勋卓著:正是他,主导了阿里二十多年来的多轮融资,包括最早期高盛、软银的两笔大额投资,帮阿里渡过了最难的两年;也是他一手操办,带领阿里成功敲开纽交所的大门。
▲蔡崇信(左)、吴泳铭(右),图源网络
2023年6月,逐渐淡出公司的蔡崇信又回到阿里,接替张勇,集团重新进入“创始人驱动”状态。按照微信公众号“创业邦”的说法,原本阿里给蔡崇信的职务头衔是执行董事长,在蔡崇信的强烈要求下改为董事长。
“执行不应该是我的头衔。”蔡崇信说。他认为权利要下放,CEO才是公司的运营。蔡崇信给自己的定位是,“参与者和一切资源的支持者。”
善于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蔡崇信,个人特色很是鲜明:看准了的,果断去做;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该舍弃的,不论之前付出了多大成本也要放弃。
至今一个名场面都还在流传——一场公益活动上,马云当众指责负责人租用大屏幕是乱花钱,负责人的回答也没有让马云满意,这个时候蔡崇信出来化解说,“我做CFO十几年,最常问的不是需要多少钱,而是够不够花”。
吴泳铭则是技术出身,对阿里的技术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控,为手机淘宝、阿里妈妈等产品的底层架构与算法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9月,吴泳铭出任集团CEO,上任第三天就明确了阿里的两大战略核心为“用户优先、AI驱动”,并对集团复杂的业务进行清晰划分——核心业务,境内外电商和云,要加码投资;其他非核心业务,都存在资本化的可能性。
在他治下,阿里云积极转型,聚焦AI领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全力拓展海外市场。
据6月26日蔡崇信、吴泳铭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称,他们有信心将“AI+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打造成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此前,阿里的股东信也曾指出,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带来的变革。
在核心电商业务方面,吴泳铭表示阿里云与之协同具有极大潜力,特别是对AI 的深入投入与研究,将为淘天集团的搜索、广告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可以说,在权力铁三角里,吴泳铭是那个握着技术杠杆的人。
蒋凡重回核心圈后,和蔡崇信、吴泳铭凑在一起,则刚好撑起了阿里现在的主心骨。
目前阿里中国电商业务(商品电商与服务电商)几乎均由其直接领导。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新成立的电商事业群(含国内外零售及批发业务)收入1349.48亿元,在阿里总营收2364.54亿元中占比57%,无疑是支撑集团发展的基本盘。
收编饿了么、飞猪后,蒋凡统领下的阿里电商事业群,犹如一艘集结了众多精锐战舰的庞大舰队,涵盖淘宝、天猫、阿里国际(速卖通等)、1688、闲鱼等核心业务。
▲蒋凡,图源网络
而这支舰队的行进需要三角协同:蒋凡主导电商业务落地,蔡崇信把控资本运作方向,吴泳铭通过技术中台整合提供支撑,形成新的权力制衡体系。
从这个架构能看出阿里新的权力坐标系基本成型:蒋凡与蔡崇信、吴泳铭三人角色紧密绑定——一个是冲锋在前的业务实干派,一个是运筹帷幄的资本战略派,一个是筑牢根基的技术支撑派。
这种“业务+资本+技术”的三角关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蒋凡的业务策略需要蔡崇信的资本支持才能落地,也离不开吴泳铭的技术团队做后台支撑;而蔡崇信的资本布局、吴泳铭的技术投入,最终都要服务于业务增长的核心目标——三股力量在制衡中协同,正推动着阿里在当下复杂的商业竞争里寻找新的航向。
离阿里“核心”只差一步了
按照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的说法,阿里习惯调整组织来驱动业务变化。
擅长组织调整的阿里集团,过去十多年也确实经历了“集中-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的多轮调整。
不过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阿里巴巴其实并没有沿着它在2023年3月设定的“1+6+N”组织框架前行。
早在2024年11月,阿里便开始对电商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将原“6”大业务集团中的淘宝天猫商业和国际数字,合并为一交由蒋凡牵头负责。
阿里云没有走向独立上市;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卖掉原属于“N”类创新业务的高鑫零售和银泰商业;原本隶属于本地生活集团的饿了么和属于“N”类创新业务的飞猪也被并入电商事业部——这些都与“1+6+N”背道而驰。
如今,尽管年报中并未明确提及,但从披露的细节中可以推断,阿里巴巴在2023年提出的“1+6+N”组织架构正面临全面调整与重构。
也可以说,“1+6+N”已经名存实亡。
据了解,未来,阿里的整体业务布局将简化为三大板块:电商、云智能及其他综合业务。
在行业大变局下,这种变阵让蒋凡的角色愈发吃重——毕竟他掌管的电商板块,2025年一季度贡献了集团57%的营收,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牛。
说白了,当蔡崇信在资本端为AI算力砸下重金、吴泳铭用技术中台给业务搭骨架时,蒋凡手里的电商基本盘才是支撑阿里所有商业变革的钱袋子、动力源。
用自媒体“智见Time”的话来讲,在“AI+云”之外,那个更加贴近消费者、更加容易变现、更加具备财务支撑性的“电商”板块,才是阿里巴巴集团所有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孕育、成长、变革的关键基座。
这三角关系里,电商板块就像个齿轮轴心,资本和技术的转动最终都要靠它来传导动力。
如此一来,阿里巴巴持续变阵,把集团最能赚钱业务线全捏在手里的蒋凡,地位或将走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人大胆地猜测,他离阿里“核心”,或者说最高的位置,只差一步了。
“合伙人比十八罗汉还少一人”,这句内部玩笑藏着深意——当年十八人打天下的时代翻篇了,现在蒋凡作为最年轻的委员会成员,代表着阿里正在告别“老人政治”,押注业务增长的新逻辑。
当资本和技术都要围着业务转时,这个曾经历大起大落的男人,正站在权力坐标系的新原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