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停止近期演出活动的消息冲上热搜,新冠再次引发关注。
中国新闻网
,赞10万+
近1个月,全国多地出现新冠流行趋势。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
中疾控指出,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虽有小幅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流行。预计近期将维持上升趋势,4月至5月疫情波动不会超过2024年夏季,引发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低。
流行变异株致病力继续下降
根据中疾控消息,目前的新冠病毒流行株以XDV变异株的分支NB.1.8.1为主,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见显著变化,重症率未超过2024年峰值。
去年5月,中疾控在全国新冠感染疫情情况通报中首次提到XDV变异株。同年7月,XDV变异株成为当时的优势毒株。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表示,NB.1系列分支具有较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可能成为未来的流行株。但致病力较此前的毒株继续下降,不会导致比JN.1变异株流行时更严重的疾病,住院人数也不会超过JN.1流行时。
从症状来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目前阳性率虽高,但重症率呈低位运行。本轮感染大部分人症状较轻,主要是中低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年轻人一般3至5天就能缓解,老年人可能要5至7天。
李侗曾提醒,老年人中免疫力低下的、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仍然有重症风险。肿瘤晚期、器官移植、免疫严重下降的人群也有重症风险。儿童病例中,小儿急性喉炎、肺炎等并发症需警惕。
从地域分布来看,根据中疾控数据,本轮南方省份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省份,或与南方气候潮湿、人口密集以及人员流动特点等因素有关。
出现症状,如何应对?
对于本轮新冠疫情流行的成因,常荣山指出,关键因素之一是人群免疫屏障的减弱。上一轮大规模感染(2023年底至2024年初)已过去一年,多数人因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正在消退。
同时,今年年初的流感相对低迷,为新冠病毒的传播腾出了空间。加上疫苗加强针接种率不高,整体免疫防线有所松动。
新冠与流感是否会同时感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新冠或流感有同时感染的可能,但这种情况较少,不常见,无需太恐惧。在新冠和流感同时流行的情况下,如出现症状,仍需要进一步检测到底是新冠还是流感,再进行针对性地治疗。
彭劼强调,确诊新冠后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等),可显著缩短病程。抗病毒药物在感染早期使用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若未能及时就医,可临时服用退烧、止痛药物减轻不适。关于“特效药好不好开”的问题,彭劼表示,目前各级医疗机构都配备了足够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确诊患者凭医生处方可以顺利获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建议,若出现发热、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可先自测新冠抗原。阳性尽早服用抗新冠药物,阴性可考虑抗流感治疗。
未来趋势如何?
常荣山认为,此次的新冠流行即将见顶,不会持续太久。
五月中旬即波峰区域,到6月5日前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8%到10%左右,不会影响到一年一度的高考。预计6月中下旬,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5%或以下。
李侗曾也估计新冠阳性率会在6月、7月出现下降。
如何预防?
近日,多地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新冠病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公众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一是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二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增强身体免疫力。出现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与人接触要佩戴口罩,保持室内良好通风;根据需要及时就医。
三是科学佩戴口罩。在就医过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四是积极主动接种疫苗。免疫力较弱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
来源:国是直通车
编辑:高琰瑭
责编:魏晞
上一篇:V观财报|*ST九有多项公告文件出错被警示 st九有的财报 st九有财报
下一篇:拉卡拉重磅推出全系AI新品 重塑支付与经营生态让AI成为每家店铺的超级大脑 拉卡拉微智能新品发布会 拉卡拉产品发布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