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势如虹的银行股无疑是近期A股市场上最大的“显眼包”。
继5月14日中证银行指数续创新高、A股银行板块市值突破10万亿元后,15日中证银行指数盘中进一步触及7751.80点的高点,之后随大盘震荡回落,未能实现“七连阳”。此前6个交易日,中证银行指数涨近7%,不断刷新纪录。
最近两年,银行股在高股息、低估值与避险特性等因素支撑下,成为二级市场上“最抗跌”板块,股份行、国有大行、城农商行等各类型银行轮番大涨。对于近期银行股在高位逆势上行,有两股力量被市场重点关注,一是考核标准迎来改革的公募基金,二是作为长钱代表的保险资金。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银行股的红利策略优势在不确定性中持续凸显,但将公募基金为应对改革压力调仓看作背后推手,更像是市场为短期炒作找的新由头。“行业要改革不是基金经理调仓那么简单。”“就算调仓换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监管导向并不是让公募基金都去做成ETF。”不止一位金融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表达了类似观点。
有银行研究人士表示,随着市场回归理性,银行股的长期表现仍将依赖于基本面与股息稳健性。息差持续收窄、信贷扩张节奏放缓、零售领域的资产质量问题等经营压力仍值得关注。
A股第一个10万亿板块出现了
5月15日,A股市场缩量调整,个股跌多涨少,三大股指均收跌,日前刚刚收复3400点的上证指数下跌0.68%,报收3380.82点。截至收盘,中证银行指数跌0.11%,报7682.74点。当天盘中,该指数一度触及7751.80点的高位,续创新高,距离2007年11月初8512.04点的高点更近一步。
从板块表现来看,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除美容护理、煤炭、公用事业、农林牧渔飘红外,其余板块均不同程度收跌,银行则以-0.12%涨幅排在第四位。当天,浦发银行、渝农商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成都银行、瑞丰银行、杭州银行等8只个股继续飘红。
此前一天,大金融板块异动拉升,除了中证银行指数收于7691.19点的高点,持续上行的银行股还创下了一项新的纪录——A股银行板块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截至15日收盘,A股42家上市银行总市值约为10.03万亿元,较年初的9.43万亿元增加了6000亿元。
目前,有3家A股上市银行市值在万亿元以上,分别是工商银行(1.96万亿元)、农业银行(1.81万亿元)、中国银行(1.2万亿元),招商银行(约9267亿元)、兴业银行(约4755亿元)、邮储银行(4243亿元)紧随其后。
尽管美国滥施关税让银行股再度成为不确定性中的“避风港”,但4月底,银行股一度因为一季报表现不及预期陷入调整。不过,这一局势在“五一”假期后很快反转。5月7日以来的最近6个交易日,中证银行指数涨6.61%,跑赢上证指数(2.65%)近4个百分点,其间多只个股股价续创新高。
伴随着成份股股价不断上行,不少银行ETF也实现“六连阳”创下新高。以紧跟中证800银行指数的银行ETF(159887)为例,14日盘中涨幅达1.22%,场内价格上探至1.324元,创下上市以来新高,最终收于1.319元。15日,银行ETF再度触及1.328元的新高,收盘回落至1.315元,全天跌幅0.3%。
纵观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涨幅超过8%,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在第五位,其中最近5个交易日就涨了3.79%。个股中,年内有10家银行涨幅在10%以上,其中,重庆银行、渝农商行、青岛银行、上海银行、齐鲁银行年内涨幅超过20%,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仅自5月7日以来就涨超10%。
如果把时间拉长,从2022年10月底中证银行指数低位算起,银行板块涨幅已超过52%。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不足16%。彼时,A股银行板块市值还不足6万亿元。
谁在买入
当前,对于银行股持续上行背后的利好支撑,市场分析集中于近期降准降息齐落地、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设立主体扩围、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扩容,以及监管积极引导险资入市、公募基金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等。
其中,最热的猜测一是部分公募基金应对业绩基准考核调仓买入;二是配置型险资持续买入。
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由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改革转变。新规要求,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将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基金利润率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利益的指标引入考核体系,相应降低产品管理规模排名、基金公司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方面,新规要求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并且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在此背景下,不少机构分析称,未来偏股型基金对权重股的青睐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提升公募基金对银行板块的配置力度。
兴业证券报告指出,主动权益基金通常会选取沪深300、中证800、中证500等代表性宽基指数作为业绩基准,其中业绩基准包含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占比47%,后者银行板块权重达到13.67%。
上述报告称,在业绩基准包括沪深300指数的主动权益基金中,2024年末的银行持仓占比仅为3.81%,与沪深300指数中的银行股权重偏离度接近10个百分点。在新的公募基金考核机制下,预计主动基金有望增加银行持仓,缩小和业绩基准的偏离度。
不少机构持有类似观点。东方证券报告也提到,当前,主动型公募基金对银行股配置仓位明显偏低,增量资金流入银行股可期,主动型公募基金对银行板块边际定价权有望增强,驱动板块实现超额收益。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对此持质疑态度,认为其中炒作因素较多。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对第一财经表示:“(公募基金行业改革)这一影响较为长期,并非一蹴而就。”
另有券商投顾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从监管导向来看,行业改革是为了推动公募基金拉长周期、做大超额收益,业绩比较基准的作用的确会更加重要。但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更要减少过往“赌赛道”等乱象,将短期市场波动与行业改革关联,更多是市场在为阶段性炒作找理由。
有市场人士质疑称,若权益类基金普遍按照业绩基准锚定的指数中权重股配置,主动管理的意义将大大削弱,导致基金持有人大量流失到指数基金。另有公募基金领域资深从业人士指出,行业改革并非基金经理调仓换股那么简单,基金经理、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基金持有人等各方之间的利益矛盾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在监管积极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背景下,保险资金的持续增配也是当前被热议的银行股利好支撑。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险资已在资本市场举牌13次,其中近半数(6次)涉及银行股,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H股以及杭州银行A股等5家银行。就在5月12日,今年以来频繁举牌银行股的平安人寿再次出手,增持农业银行H股。
高股息率依然被视为险资青睐银行股的关键因素。比如,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5月13日的2024年度股东会上回应称:“在利率下行周期,我们提前几年便进行资产配置、提前布局,(我们投资的)高分红国有大型银行股的投资收益非常好。”
尽管股价节节攀升,但在丰厚的分红回报下,截至15日收盘,A股仍有近30只银行股股息率在4%以上,其中6家股息率在5%以上。而相比A股,H股股息率均值更具优势,华创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H股银行标的股息率平均值高达7.17%,较A股高出1.41个百分点。
高位需警惕哪些风险
林英奇认为,短期内,资金配置的博弈、分红除权效应可能对银行股股价造成扰动。但长期来看,银行股表现仍取决于基本面和股息的稳健性。
事实上,市场上已有不少提示银行股高位风险的声音。私募机构半夏投资4月月报提到,过去一年多时间公司一直持有超过10%的银行股,近期已减仓大部分,后续将择机进一步减仓到0。对于减仓原因,公司掌门人李蓓提到了对坏账尤其居民中长期贷款坏账的考虑。
当前,息差持续收窄、资产扩张速度放缓、零售领域资产质量边际恶化等,是银行业基本面面临的主要困扰。
安永近期发布的银行业报告提到,截至2024年末,58家A股和港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1.52%,已连续5年下降,其中最近3年均低于2%。在此背景下,去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其中股份行、农商行利息净收入降幅分别达到5%、6.16%。
由于贷款规模的增长以及处置力度持续加大,上市银行的整体不良率持续下行,但结构性风险已有边际显现。上述报告显示,2024年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比上年末下降1.27%,同时不良率由2023年末的0.49%上升至0.69%。同期,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1.57%,较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1.74%,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信用卡不良率则由2023年末的2.19%上升0.17个百分点至2.36%。
在此背景下,银行间的经营分化趋势还将加剧。上市报告指出,应对低利率时代的挑战,银行应该构建更稳健、更均衡、更有韧性的收入结构、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
从资产规模尤其是信贷增速来看,一季度上市银行扩张节奏继续放缓。另据央行日前披露的最新金融数据,作为信贷传统淡季,4月新增贷款仅为2800亿元,同比少增约4500亿元,为2006年同期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企业端短贷规模收缩,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票据融资8000亿元,冲量特征明显。居民端短贷和中长期贷款规模均有下滑。
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前期楼市提振政策和促消费政策的效果仍在显现。”林英奇也表示,这反映出一季度信贷投放部分透支储备,以及债务置换和关税的影响。
“贸易摩擦暂缓的情况下,后续需求回升仍取决于对于消费、房地产等领域的刺激政策,但在淡化规模的货币政策新思路下,后续信贷增速可能继续下行。”林英奇认为,尽管零售贷款等领域资产质量存在一定压力,但总体而言银行基本面仍较为稳健,稳定的利润增速和分红比例使得银行高股息特征依然明显。
上一篇:从“强制披露”到“主动沟通”,上市公司投关管理嬗变 从实行退市警示到退市要多长时间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及策略分析
下一篇:证监会强化上市公司募资监管七要点:超募资金不得补流、还贷 证监会最新发文强化募集资金监管 证监会加强私募基金监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