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印发《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深圳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图为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现场。(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立足深圳特色
方案提出,未来五年,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立足深圳特色,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组织体系、产品体系、生态体系、风控体系不断完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多元、精准、专业的金融服务,实现科技金融“两个提质”“三个扩面”“四个增效”的目标。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该方案的出台能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提升深圳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方案提出,银行机构应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可按科技型企业现金流周期适当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建立以研发能力、专利价值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研究将资质认证、专利数量、技术含量、团队实力、行业地位、质量标准等要素纳入科技型企业评价维度,从“看报表”转向“看技术”。
此外,符合条件的银行可围绕科技型企业在研发投入、员工激励、并购交易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探索研发特色化产品。支持银行机构利用知识产权、创新积分、技术合同、产业链交易等信息,研发科技金融专属产品。鼓励银行加强科技赋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线上、批量的科技金融标准化产品。
据悉,近年来,深圳金融监管局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强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3月末,深圳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7.23%。2024年全年,深圳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9000亿元。
着眼重点领域
在重点领域服务方面,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围绕“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等企业和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综合运用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链主企业科技攻关和上下游协同创新。
方案还提出,深化科技金融深港合作机制。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立足前海、河套等重大战略平台,联动香港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出海”,提供项目融资、供应链金融、并购贷款等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持续推动深港数据跨境验证平台发展,促进数据跨境便利高效流通。
“科技型企业的高风险特征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其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控制压力。”郑磊建议金融机构按照方案要求,建立适配的风险识别机制,根据科技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制定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策略,加强贷后管理和保险风险特征识别能力建设,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指导,确保科技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郑磊表示,科技金融涉及金融、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目前,此类人才相对短缺,可能制约方案的实施效果。因此,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内部培训、高校合作、外部招聘等方式,打造高素质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为业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日前,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先行先试有关科技金融创新政策。
郑磊认为,深圳方案实施后,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科技金融整体水平提升,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深圳与其他地区的科技金融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例如,通过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和金融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