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思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过个冬天。”一年前,来自河南60多岁的秦阿姨在一场直播连线活动中,表达了想骑着三轮车,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愿,人们亲切地叫她“麦子阿姨”。
去年11月,我在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的一家民宿里采访了麦子阿姨。她头戴新鲜的鸡蛋花,笑起来眉眼弯弯。
“农民就是这样,种完了麦子种白菜,没有退休的时候。”麦子阿姨摩挲着粗糙的手掌,声音温和却有力。她说,那幅被翻看了无数遍的地图,和骑着三轮车南下的念头,已在心里藏了多年。
终于,在去年秋天,麦子归仓,白菜入市,麦子阿姨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章节。她一路向南,抵达西双版纳,在一家民宿开启了“以工换宿”的旅居生活。
近一年来,我偶尔会收到麦子阿姨分享的日常。她有时重回农民耕种、收成的轨道,有时又去别的地方转转,还登上了春晚舞台,向全国人民分享自己的故事。
“人生不过是麦子熟了几十次。”这句话,道尽了麦子阿姨大半辈子与土地相伴的岁月,也蕴含着一种超越时间的豁达。她的“往南走”,不是率性决绝,而是一种对土地和生活的承诺——种完了麦子,再往南走。这也让这份对远方的向往,显得更加深沉和有力。
麦子阿姨的故事,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她个人的旅程。她的经历,恰如一束微光,映照出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身影。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容地走出灶台与田垄的方寸天地,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追寻并重塑自我的价值。
在云南,无论是青山环绕的曲靖山村田园,还是灯火璀璨的西双版纳告庄夜市,抑或是热气腾腾的保山腾冲温泉,旅居于此的中老年女性身影越来越多。她们不再只满足于在标志性景点挥舞丝巾留念,而是更深入地融入当地,如“候鸟”一般,选择一处心仪之地,住下来,品味生活。
随着寒意渐浓,机场、车站里,到云南旅居的“候鸟”老人日渐增多。他们一路向南,只为在彩云之南褪去厚重的冬装,享受一个温暖闲适的冬天。
这种走出家门的勇气与探索,在云南本土女性身上,则展现出另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前几日,在西双版纳基诺山基诺族乡,我遇见了白兰。这位在茶山长大的基诺族女儿,学成后又回到了基诺山,成为基诺族乡第一位女性乡长。
白兰初任乡长时,质疑声不断:“按老规矩,女性连鼓都敲不了,还能当乡长带领全寨脱贫?”彼时的基诺山乡,道路泥泞,村民们住着漏风的茅草房,村民艰难探索致富之路。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她任职基诺族乡乡长的6年多时间里,基诺山的泥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昔日的茅草房被砖瓦房取代,基诺山百姓摆脱了贫困的日子。
受白兰等带头人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基诺族女性投身到各项事业中。无论是传统的炒茶、制茶、卖茶,还是新兴的雨林徒步向导,乃至基诺族大鼓演奏,处处都活跃着基诺族女性的身影。
基诺族乡新司土村巴朵村小组的何桂英,曾借着月色向老艺人学艺,不仅打破了“女性不能跳鼓舞”的旧俗,还创编出更具活力的新版鼓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基诺大鼓舞的传承人,让女性鼓手成为基诺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麦子熟了几十次,一季有一季的收获;人生走了几十年,一程有一程的风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女性朝着心中的“南方”出发,当她们的脚步踏遍田野、山间、城市、街巷,这片土地便因她们的探索与热爱,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