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治在长安东宫的丽正殿出生。631年,他被封为晋王。李治有两个哥哥,分别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李治从小性格温和、端庄,深受宗室的喜爱,特别像母亲长孙皇后,仁慈宽厚。与李承乾和李泰相比,他少了一份争强好胜的狠劲,虽然李世民很喜欢李治,但他更看重的是两个哥哥。
然而,李治的不争不抢反而为他提供了意外的政治庇护。当李承乾和李泰为争夺太子之位展开激烈的权力斗争时,李治安静地享受自己的生活,毫不介入。朝廷中,赵国公长孙无忌带领的关陇权贵支持李承乾,而梁国公房玄龄则支持李泰。值得注意的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李世民在秦王府时期的旧部,曾一同参与玄武门之变。尽管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密切,但因外戚身份,始终在朝中担任名誉职位,而房玄龄则凭借政治智慧,成为实权宰相。
在李世民的家庭中,长孙皇后偏爱长子李承乾,李泰则因母族支持较弱,转向朝堂中谋取支持。李承乾虽然长期为太子,但因为急功近利,最终在643年参与了政变企图逼宫,结果失败被废除太子之位。此时,李治和李泰成了唯一符合继位条件的两位王子。李泰依仗父亲的宠爱,主动提出争夺太子之位,甚至扬言若自己当了太子,将杀掉儿子把皇位传给李治。长孙无忌认为,如果李泰当上太子,将改变原有的权力格局,而李治性格温和,更易于控制,于是支持李治成为太子。
李世民考虑到避免兄弟间的恶性斗争,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为了培养李治的能力,李世民时常让他在旁观看处理朝政,传授决策经验。尽管李治未能迅速建立自己的亲信班底,但他在父亲去世前的649年,正式继位。李世民临终时指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为辅政大臣,协助李治治理朝政。
李治登基后,依靠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辅佐,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在朝政中的话语权受到限制。长孙无忌作为外戚大权在握,而褚遂良则继续把持宰相之职。这时,李治决定采取行动,增强自己的权力基础。
为了打破长孙无忌的控制,李治决定废除王皇后。他的原配王皇后,出自北朝王氏,是关陇贵族的重要人物。王皇后的家族背景显赫,是李治与关陇权贵之间的纽带。王皇后性格耿直,但她背后的权力支持,使得她与李治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李治废除王皇后的决心,源于她代表了关陇贵族的利益,而他想要解开这层束缚,推动自己的政治改革。
武则天进入李治的视野时,正好与李治的目标契合。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李治与她有着私情。当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但在650年,她通过李治的支持重返宫中,最终成为昭仪。李治与武则天共同推动了废除王皇后,扶持武则天为新的皇后。
武则天的上位不仅有李治的支持,也有关陇集团内部的矛盾推动。当时,萧淑妃与王皇后争宠,威胁到王皇后的地位。王皇后试图借助武则天来制衡萧淑妃,然而这最终反过来加速了她的垮台。655年,武则天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成功地废除了王皇后,李治与武则天联手,宣布王皇后废除并立武则天为新的皇后。
然而,废后之事并非一帆风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反对派坚决反对此举,但李治获得了李勣等军方力量的支持,局势逐渐倾向他这一方。655年10月,李治正式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变动标志着庶族力量的崛起以及皇权的进一步集中。随着王皇后和关陇集团的彻底垮台,李治开始掌控朝政,实施自己的政治改革。
然而,这一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时间的权力斗争,朝中逐渐失去了言论的自由,官员们不再敢直言进谏,导致政治逐渐陷入僵化。李治虽然最终成为实权掌控者,但这也为唐朝的后期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