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这个秋天的午后,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落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班的同学们兴奋地坐上黄色的大巴车,像一队快乐的小瓢虫,向着瑶山古寨驶去,开启了一次充满期待的研学之旅。今天的主题是学习家乡的非遗竹编艺术,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对我们文化根源的探索。
研学旅程 车轮在公路上滚滚而行,车窗外的风景如画,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大巴车穿过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绿色的竹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每当我们经过竹林,心中总会涌起一阵奇妙的感觉:竹子不仅是家乡的象征,更是我们文化的载体。随着车子接近瑶山古寨,我的心跳也加速了,兴奋与紧张交织在一起,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学习体验。
竹编工坊体验 当我们到达瑶山寨,竹编工坊的老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她的笑容温暖而亲切,让人倍感安心。老师的手就像粗糙的老树根,但她的动作却灵活而优雅。她拿起一根竹子,轻松地“啪”的一声将其劈成两半,然后又分成更细的篾片,最终变成薄薄的篾丝。篾丝在她的手指间如同舞者般跳动,令我惊叹不已。
接下来是我们的亲手尝试时间。我兴奋地拿起一片篾片,但这小东西似乎不太听话,总是从我手中溜走。老师看到我的困惑,走过来耐心指导我:“孩子,要轻轻握住,就像握住小鸟一样,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经过几次尝试,手心被划红了,我终于掌握了要领。编织的过程让我充满成就感,篾片在我手中交错穿插,慢慢地,一个杯垫的形状开始显现。虽然它歪歪扭扭,还有几个小洞洞,但这是我亲手编织的第一件作品,心中无比骄傲。
创作与感悟 完成杯垫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老师告诉我们,布依族人用竹子编成竹篓装粮食、编成鱼篓捕鱼、编成簸箕晒谷子……这些竹编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每一件竹编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带着手艺人的温度和情感。回程的路上,我一直盯着手中的竹编杯垫,阳光照在它的纹理上,泛起金色的光辉,仿佛在向我诉说着竹子的故事。
个人反思与展望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家乡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珍视。竹子不再只是我眼中的一根绿色的棍子,而是承载着我们布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它在我心中,成为了会唱歌的魔法棒,象征着生命与希望。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学习竹编艺术,编织出更多复杂而美丽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布依族的传统技艺。
结尾 竹子在我心中唱歌,这不仅是对竹编艺术的赞美,更是对家乡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承诺。感谢工坊的老师们,是你们的耐心与热情点燃了我对竹编艺术的热爱,也让我明白了家乡的非遗文化是如此美好。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学习并传承这门独特的技艺,让竹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