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AI浪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课堂与企业一线之间的距离正在迅速缩短。2025年9月,荣耀公司启动了覆盖全国21个省、27座城市的秋季校园招聘宣讲活动,涉及120多所高校,包括清华、北大等重点学府。这一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的校园宣讲,更是荣耀在产教融合新模式下的创新尝试。通过设置AI演示体验环节,学生们得以亲身感受智慧办公、智慧出行等前沿应用,折射出荣耀对如何通过校企协同构建开放共创的AI人才培养生态的深度思考。
校企协同: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双向通道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产学之间的“脱节”现象一直存在: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尤其在AI技术迅速迭代的今天,这一矛盾愈加突出。荣耀的尝试旨在架起校园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通过校招宣讲和AI体验环节,荣耀将真实的应用场景引入校园。学生们不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算法,而是能够直接在产品终端上体验AI如何实现PPT生成、跨端互联、智能问答等功能。这种直观的互动方式不仅是招聘展示,更是为学生提前“对齐”产业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
更深层次的合作体现在荣耀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布局上。荣耀已与50多所国内顶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超过500个技术项目,涵盖AI、通信、大模型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与复旦大学共建的“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校企联合实验室”成为深度融合的典范。双方通过联合设计数据生成框架、优化训练方案,共同探索出终端场景下领先的“理解-规划-操作”一体化能力,并成功应用于荣耀MagicGUI大模型。这种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合作,不仅加速了技术创新,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机会,使他们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能力,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理念:从“岗位适配”到“潜能释放”
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AI人才呢?荣耀给出的答案并不局限于“程序员”或“工程师”,而是“挑战者”“成就者”“探索者”。这种对未来人才的全新理解在荣耀的校招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荣耀为校招生设置了“管理”和“专业”双通道发展路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晋升模式。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在技术专家和管理岗位之间灵活转换,成为“之”字形发展的全能型选手。
例如,在“大研发体系”中,一名高级工程师可以选择深入某一技术领域,成为技术专家,或转型为管理者,带领团队攻克更复杂的项目。这种双通道的并行与互通,避免了人才发展的“天花板”效应,让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化的释放。在招聘方面,荣耀2026届校招设置了大量AI相关岗位,覆盖大模型、机器学习、搜索推荐、运动规划等多个方向,整体岗位数较去年增加了25%。这不仅是业务扩张的需求,更是企业人才观的外化:希望吸纳更多具备探索精神和跨界能力的年轻人,推动AI产业的全面进化。
生态共建:让AI创新惠及更多人
在AI时代,单一企业的闭门造车无法实现持续领先。荣耀深知这一点,其对AI未来的判断是“不依赖单点突破,而在于生态协同”。因此,荣耀将人才战略上升到生态的高度,通过开放、共创、共享的模式,与各界携手构建一个繁荣的AI终端生态。
荣耀不仅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还通过“HONORTalents荣耀全球设计大赛”等项目,将产业元素融入教学,共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例如,在2024年“荣耀全球设计大赛”中涌现出的学生作品,直接进入了MagicOS9.0的发布舞台。这种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发布会上展出作品的机会,不仅认可了他们的创新才华,也进一步增强了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
荣耀的产教融合之路,成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范例。它不再是简单的人才吸纳器,而是一个开放的人才孵化器,以校企协同为引擎,以文化为基石,以生态为愿景,为AI时代的“人才突围战”书写了一个充满潜能与想象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