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江西吉水县城南学校为学生引进了一批“可躺式桌椅”——只需轻轻一压、一拉,椅子便能展开成一张舒适的小床。这批贴心的课桌椅,正产自素有“中国校具生产基地”之称的江西南城县。
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南城县校具产业数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
南城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虽不大,却以“校具”之名蜚声全国,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30%以上。
这个产业的起点,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街头巷尾的木匠手工作坊。历经30多年的积累与蜕变,如今南城县的校具产业已发展成为涵盖教育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集群。2024年,全县校具(教育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31亿元,带动就业超过8万人,集聚企业4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78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更远渡重洋,出口至欧美、非洲等市场。2023年,南城县校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一个不靠江、不靠海、不靠边的“三不靠”小县城,为何能孕育出年产值超30亿元的校具产业集群?
南城县用坚定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年来,南城县通过精准政策扶持、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发展降门槛、减负担、拓空间,推动传统校具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全面转型。今年上半年,全县校具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2.78%,交出逆势上扬的亮眼答卷。
成绩的取得,不仅源于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更离不开科技赋能的强劲动力。通过科技赋能,南城县成功跳出产业链条短、价值链低端的困境,走出了一条高附加值、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走进位于南城县校具产业园的江西世纪星校具实业有限公司,一款搭载AI传感技术的智能课桌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小主人,请注意坐姿哦!”当体验者低头时间过长,课桌会发出贴心的震动提醒。
“这款智能课桌正是南城县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南城县副县长黄文标介绍,为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县里专门制定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方案,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4家校具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其中达到省级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L6以上级别企业数量达到18家,转型成效正逐步显现。
研发创新、设计迭代、供应链优化,南城县校具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迈进的良好态势跃然显现。
与此同时,南城县着力构建覆盖研发、生产至销售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闭环,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立足本土校具产业发展,县里专门打造“校具全产业链审批”服务专区,将101项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式”办理,材料精简20%以上,审批时限从100天压缩至40天;投入40余万元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创新推出免抵押贷款及“财园信贷通”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政策……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南城县校具产业焕发出全新活力。
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南城县政府还主动当好“超级推销员”,多次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知名教育装备展,助力企业拓展市场。同时,高标准打造“南城校具”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宣传,南城校具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
如今的南城县校具产业园内,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园区已吸引了百余家校具企业‘拎包入住’。”南城县校具商会会长袁建新表示,当前园区二期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持续吸引智能五金配件、高端涂料、工业设计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
一个更具韧性、更高附加值的校具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