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明 星
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概括这家书店,朱波杰律师稍稍沉吟,给出“有也无”三个字。虽然与这家书店结缘十几年,但作为读者,他竟一时想不起那些印象深刻的过往。
这家书店静立在长沙浏阳河畔,书架上摆放着各种法律书籍,举办过无数讲座和沙龙,“有强烈的存在感,却又不依赖具体的物质”,更多的是在人们心里留下某种印记。
每天来来往往的顾客抱着各种目的走进书店,冼荣丽与店员能敏锐观察到每位客人的大概需求。当然,她们很多时候抬起头,会与十几年乃至三十年的老顾客对视,然后会心一笑。
法律界人士的书香地标
这是长沙法律书店的第34年,张明楷的《刑法学》都已更新到第六版。“离‘百年老店’还差66年。”湖南楚仁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波杰打趣道。
2019年,冼荣丽从公公手中接掌书店,并于2023年迁至浏阳河畔,换了一处风景更美的地方,书店也迎来新起点。这一变动看似简单,却意味着这家书店在传承与创新之中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书店现址刻意避开了闹市区,距浏阳河不过百米。堤外,河水奔流不息;堤内,芳草绿树环绕。书店周围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晨间有很多人在河边的绿道锻炼。书店建筑设计极具现代感,外立面简洁大气,大面积的玻璃窗让阳光洒进店内,营造出明亮且开放的氛围。店外有一个小花园,摆放着桌椅,天气好的时候,顾客会在这里边喝咖啡边读书。
长沙法律书店设立了庄严肃穆的宪法宣誓台,人们抬头能看见“公平”“正义”“德法需先行”等字样。错落有致的书架将书店空间划分为几个小区域,可供读者坐下休息阅读。
漫步书店,可以看到一些直抵人心的格言。法律是什么?书店的阶梯上列举出了前人给出的各种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孟德斯鸠表示,法是一种理性存在;朱熹说,法者天下之大公;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年来,书店逐渐成为长沙法律界人士心中难以绕开的书香地标。湖南云端律师事务所律师胡莹回忆,2002年读大学时,第一次踏入位于定王台书市一楼的长沙法律书店,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让她十分震撼。当时,书店出售的图书便已涵盖了从法学基础到法考复习,从法律实务到行业前沿的各类法律书籍。这家坚持只卖正版法律图书的书店,如同一座法律知识的殿堂,吸引着众多法学生和法律从业者前来。朱波杰律师认为,如今书店虽已搬离原址,整体装修设计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但“法律”依旧是这家书店一以贯之的主题。
两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长沙法律书店的创始人是冼荣丽的公公“桂哥”。早在1991年,“桂哥”就在长沙黄泥街书市摆起了书摊。1997年,“桂哥”意识到法律书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决定将重心转向法律书籍的经营。1998年,“桂哥”成功与北京各大法律出版社洽谈,获得了法条、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等书籍的代理权,他也顺势将书店迁至当时长沙最大的定王台书市,迅速在法律界打响了名声。
当时,书店的书籍种类丰富,包括张明楷的《刑法学》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各种法律书籍,一些书商也专程来此进货。
然而,近些年,图书出版业渐渐失去往日的繁荣,定王台书市没有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桂哥”的书店经营状况也大不如前。冼荣丽从公公手中接过这家店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实体书店尤其是专注于法律领域的专业书店,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冼荣丽直言,自己也有很焦虑的时刻,担心无法完成最初立下的销售额“军令状”,甚至担心书店难以运营下去。但在亲友们的鼓励下,她坚持迎难而上。
“书店不仅要让顾客走进来,更要让他们愿意停下来、坐下来。店里的每一本书都是可以拆开翻阅的,我们希望顾客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书,再决定是否购买。”冼荣丽说。
记者看到,长沙法律书店对书籍的分类颇为讲究,并精选了许多一线专业出版社的法律书籍,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
“我们的书籍都是正版,这体现了我们对品质的坚持。”然而,冼荣丽也对日益高昂的书价有几许忧虑:“正版书籍品质上乘,但定价偏高。真正走进来购买的顾客多为经济宽裕的人,这使得书店的顾客群体相对较窄。”
她时常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人进入书店,哪怕只是坐下来翻翻书,感受一下法律“图书馆”的氛围也好。书店对于冼荣丽而言,不仅是售卖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空间,一个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的开放场所。
收银台被安排在一楼的边角处,很不起眼。冼荣丽希望这样的布局,能最大程度减少对顾客的打扰。她跟四名员工强调,尽量不要打扰到顾客,也尽量不要在顾客没有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去搭话。
“大多数顾客都是安安静静来,又安安静静走。”谈起那些曾经的来客,冼荣丽提起了一位前几年过世的老先生。这是一名从政法系统退休的老者,身着干净的白衬衫与藏蓝色西裤,时常光顾书店,在书架旁驻足,挑选一两本书慢慢翻阅。每每有新修订的法律条文和新版图书,这位老者都会紧跟法律的脚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有好长一段时间,他没有来店里看书,我还觉得奇怪。直到有一天,我从他女儿口中得知,他已经过世了。”冼荣丽回忆起那一刻感伤不已。她了解到,这位言语不多的老人,把书店当成了自己晚年的一个港湾。冼荣丽感慨,正是有了这些安静而坚定的顾客,书店才得以在漫长的岁月中获得存在的价值。
胡莹律师对记者说,她从未想过,也不曾认为这样一家积淀深厚的书店会消失。也正是基于此,长沙法律书店才得以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依然稳稳屹立,吸引着那些兜兜转转依然会返回这里的顾客。
法律在这一刻变得触手可及
冼荣丽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的法律书店打造成一个更具社会影响力的法治文化空间。书店依然坚守销售专业书籍并提供真诚服务的初心,但同时又紧跟时代步伐。
为了增强书店的互动性,冼荣丽经常在店里举办文化沙龙、新书发布会和法律讲座,不同行业的人聚在一起,喝咖啡,翻阅书籍,或是参加分享活动,法律在这一刻变得触手可及。
前不久,书店举办了一次女性普法专场活动,旨在普及婚姻家庭及财产继承方面的法律知识,很受周边社区的女性市民欢迎。“最近咨询婚姻家庭方面法律问题的女顾客越来越多了,女性群体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谈及女性普法专场活动,冼荣丽的语气中藏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持,那是她日复一日听到无数故事之后积蓄的力量。书店为那些困惑中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倾诉与释疑的空间,让她们在法律的框架下找到底气与勇气。
生活中的难题就像一团解不开的结,有些结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有些结则让人感到束手无策。“其实早在我们还没搬到新店之前,就经常有一些非法律专业人士进来看书。”冼荣丽回忆,“有的顾客进来时神情凝重,一看就知道是生活上遇到事儿了。他们翻着书,有时候也会跟店员聊几句,甚至直接把自己遇到的烦心事说出来”。
冼荣丽意识到,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法律知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懂法律的朋友,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快速理清自己遇到的法律难题。许多人在遭遇困境时,像是生病一样,急于找到病因与解药,却不知从何入手。基于这一点,她决定打开书店的大门,提供一个独特的空间。
作为书店的忠实顾客,同时担任长沙市律协婚姻家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朱波杰律师,在书店提供法律公益咨询。走进长沙法律书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的牌子。很多顾客正是因此走进了书店,有的在柜台前轻声道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则在冼荣丽值守时,径直来到书店最左边那间“咨询室”,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些顾客不仅希望得到解决方案,还渴望有人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处境。在这里,他们不是法律意义中的“当事人”,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有情绪的、为改变命运而挣扎的人。
此时,无论是冼荣丽还是书店员工,都会静心聆听顾客的烦恼,并帮助他们平复激动的情绪,梳理复杂的问题。顾客讲述的故事千奇百怪:把客户的高级地毯洗坏后不知所措;看短视频下单的商品货不对板;一名打工妹爽快地借给同乡5万块钱,结果同乡“人间蒸发”……为了帮助这些人走出困境,冼荣丽主动为他们介绍律师,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遇到被家暴的女顾客,她还会第一时间引导其去医院验伤,向其介绍如何取证并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作为一家“非官方、非执法”的法律书店,为避免遭遇误解与质疑,长沙法律书店的员工始终坚持“医不叩门”的原则:顾客未主动询问时,便不打扰他们。通过真诚而专业的服务,书店不仅为那些心有困惑的人提供法律支持,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让这些寻求答案的人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帮助和安慰。
让从业者被社会看见
“法律书店与其他的实体书店不太一样,法律类书籍是法律从业人士的刚需,法律人必须不停地购买法律书籍。”冼荣丽说,法律每年都有修订和出台,法律人需要随时学习最新的法律知识,这也是法律书店能够存活下来的依靠。
近十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多部法律的出台,相关解读书籍和实务手册几乎占据长沙法律书店专柜的“半壁江山”。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配套的案例解析书籍一度脱销。
朱波杰律师每周都至少光顾一次书店,有时只是为了一杯咖啡,有时是为了参加活动,偶尔也会与顾客在这里不急不缓地聊起法律专业知识。对他而言,长沙法律书店已成为闲暇时光中下意识的选择,轻松而无负担。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与法律相关的热忱和力量。他可以在此翻阅或购买最新出版的专业书籍,也可以与同行交流,还可以通过书店的公益咨询渠道找到客户。书店照射的这束光,让朱波杰看见了更多,也被更多人看见。
胡莹律师对此也感触颇深。她说,书店的法律公益咨询活动,让抱着好奇心前来咨询的市民了解该如何处理日常法律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法律从业者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可以依赖的人。这种“可见性”提升的过程,也让法律从业者的价值与社会责任得到彰显。
冼荣丽认为,法律从业者的角色并非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技术提供者,更是促进社会信任与稳定的参与者。通过书店举办的这些互动活动,律师形象在市民心中不再是冷冰冰的法律专家,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存在。
正如朱波杰律师所言,这家书店的存在是一种“有也无”的状态——它不依赖花哨的商业模式,却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绽放光芒。书店的“有”,体现在精心挑选的每一本书、举办的每一场专业讲座、提供的每一次公益咨询;而它的“无”,则像一盏灯,悄无声息,默默发光。
“长沙法律书店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书店,而是一个聚集了多种功能,将从事相关职业、有相关需求的人聚集起来的平台,大家都愿意来这里交流。”一位在政法系统工作多年的人士直言,这种模式的书店对法治建设和法律推广都有所助益。
冼荣丽还把长沙法律书店搬到了网上。“网购的优势是物流,如果我能更快送书上门,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赢得更多顾客?”冼荣丽在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她为书店配备了一支同城配送团队,可以做到1小时把书配送到顾客手上。
如今的她,常常在小红书和视频号上做直播。最火的一次直播,卖出了100本书。
对于未来,冼荣丽满怀期待。她说:“如今我国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了,出台的法律也越来越细致了,而每颁布一部新法,我们书店都会争取最快时间上架,为公众搭建起学法用法的便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