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9月21日,安徽省科技馆科普讲堂特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素贞,以“人造太阳 点亮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储量日益枯竭。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增加和环境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核聚变能源,因其原料取自海水中的氘和氚,能量巨大、原料无限、非常安全和环保,被公认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答案”。张素贞博士结合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核聚变技术的核心原理,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和能量释放机制等,让大家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25年1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彰显了中国在聚变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张博士详细讲解了EAST高质量产出的世界级成果和聚变能应用“三步走”战略,即从EAST到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再到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她表示,未来能源系统或将由聚变能和可再生能源组成,聚变能可提供近乎无限的稳定基荷电力,有效弥补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波动短板,共同构建零碳能源体系,对推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次活动作为省科技馆全国科普月活动之一,以公众易于理解、乐于参与的方式,多方位展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让公众感知近在咫尺的科技魅力,吸引了百余名青少年和家长热情参与。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大家纷纷关心聚变能何时走入千家万户,张博士展望了BEST和CFETR的产业化时间表,强调这需要全球合作与持续创新,更要坚定创新自信,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