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关于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事件的通报,也为各地政府和官员敲响了警钟。
▲2023年9月1日中午,鲁山当地居民拍摄的照片。新京报资料图
文| 苏士仪
此前引发舆论关注的“715万元修牛郎织女雕塑”一事,有了新的进展。
2023年8月,网友吐槽河南平顶山鲁山县花700多万元建了一个牛郎织女地标雕塑,质疑造价过高。随后,平顶山发通报称,当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审查工作,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但有网友近日表示,都快两年了,咋还没调查结果?
重新核算后造价为207万元的工程,当初却标价715万元。虽然当地通报未明确提及相应的细节,但从巨大的经费数据差额以及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理结果看,其中的问题显然不少。如一些网友所说,此类事件中,各个环节借搞所谓的城市形象工程捞钱的问题,尤为严峻。
事实上,如果不是舆论质疑声浪太大、初始标价太离谱,当地为这个又丑又贵的雕塑支付715万元费用,可能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这样的场景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除了雕像本身合理造价之外的数百万元会流向何处,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警惕这种借搞所谓城市形象工程捞钱的行为。
坦白讲,这其实并非个例。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文旅产业的旗号,上马了一些形象工程,动辄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然而,且不说这些所谓的地标性是否符合城市定位,其在审美和建筑工艺上的糊弄程度也令人咋舌。用网友的话讲,这些离谱的城市形象工程,就差把“我是来捞钱的”几个字写在脸上了。这样的乱象必须得到遏制。
城市建设工程和财政资金不能沦为“唐僧肉”,某种程度上,平顶山关于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事件的通报,也为各地政府和官员敲响了警钟。无论相应做法背后有着怎样复杂的利益驱动,都不能肆意挥霍财政资金。一旦导致财政资金大量流失,不论自认为做得如何隐秘,都必将被发现。
总而言之,这类形象工程不仅浪费资金,其中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也不容小视。因此,以典型案例的严肃处理进一步督促各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外部监管、项目招投标过程和财政资金使用透明程度,也是杜绝此类事件频繁出现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