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安妮
来源 / 节点财经
11月25日,阿里巴巴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指2025年7月—9月)业绩,集团当期收入为2477.9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若不考虑已处置的高鑫零售和银泰业务收入,同口径收入同比增长15%。
从1200亿AI资本开支到淘宝闪购亏损收窄,再到国际业务盈利,阿里在关键赛道的战略取舍与进展,勾勒出其下一阶段的发展蓝图。
这份财报中,最受市场关注的问题有三个,AI、外卖和国际化。针对这三个问题,《节点财经》逐一分析。
01 有关AI:四个季度资本投入1200亿元
11月,“千问”App,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闯入市场。
公测一周,“千问”App下载量即突破1000万。而这一增长速度已经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成为截至目前增长最快的AI应用。
此前,字节豆包、DeepSeek等先行者已经以亿级月活构筑护城河,阿里大规模发力C端显得有些晚。但从当下的速度看,阿里正在加速“攻城”。
早在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曾公布全栈AI能力的重大升级,涵盖从前沿AI基础模型到高性能AI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高性能网络、分布式存储、智算集群、人工智能平台(PAI)以及模型训练推理服务。
如今,AI能力在业务上的推动力,已经显现在财报中。
阿里云营收达398.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9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大力发展AI,阿里的投入也是“硬核”的。
财报显示,本季度,阿里巴巴的资本开支315亿元。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云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
《节点财经》看来,考验AI能力的最终决定者,还是看客户是否买单。
国际权威机构Omdia的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占比35.8%,超过第二到第四名的总和。
这意味着,阿里的AI产品正在被广泛的企业客户加速采用,形成技术投入与业务增长的正向循环。

除了B端客户的认可之外,千问App正在加速进军AItoC市场。
可以预测的是,未来,千问将陆续接入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阿里业务生态。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AI大规模应用于双11。
据了解,双11期间,有500万商家使用AI工具“生意管家”,实现平均1.5倍的效率提升;AI客服“店小蜜”累计服务3亿人次消费者,帮助商家转化效率提升30%。
就在几天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作为千问应用负责人首次公开露面。他表示,公众对AI助手的需求一直没有被很好地满足。“AI助手比拼的是智力水平,是办事能力,而不应只是聊天陪伴的机器人。”
吴嘉表示,千问的快速增长代表着AI应用的爆发来到一个关键时刻。“阿里巴巴的大模型经过三年的发展,有了巨大突破,这使得打造一款真正好用的AI助手成为可能。”
紧接着 11 月 25 日的财报会上,阿里CEO吴泳铭再次强调,阿里会在AItoB和AItoC两条线同时发力。尤其是C端,要打造“AI 原生超级应用”,把AI从企业工具推向每一个普通人。
可以肯定的是,构建AI技术和基础设施平台,将AI技术能力深入到电商,将是阿里创造长期战略价值的必由之路。
02 有关外卖:高投入换高增长
今年来,外卖平台一触即发的补贴大战一波接着一波,除了造就“消费者人均高血糖”之外,平台如何了?
从阿里的财报基本面看,阿里以高投入换高增长,但同时也承担了经营利润大幅下跌的风险。
财报显示,阿里今年第三季度销售和市场费用66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24.71亿元,同比增长104.8%。
那么一个关键问题在于,高投入之下,效果如何?
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会议上披露了即时零售业务的最新进展。

蒋凡介绍,过去几个月,公司专注于优化单位经济效益(UE),取得非常显著的进展。一是订单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规模效应也带动物流成本显著下降。
从订单看,过去两个月,高单价订单占比有所提升,非茶饮订单占比已超过75%,淘宝闪购最新每笔购买单价较8月环比上涨超过两位数,客单价提升带动了淘宝闪购整体GMV份额的增长。
此外,随着订单份额的扩大,淘宝闪购的物流规模效应逐步凸显——配送时效优于去年同期,单均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目前每单物流成本已明显低于淘宝闪购大规模投入之前。
在这两点的共同作用下,顺利完成短期内每单亏损较七八月份减半的既定目标,同时在业务收敛过程中,用户留存与使用频次也好于预期。
也就是说,重仓投入之下,阿里还是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节点财经》看来,蒋凡说的仅仅是订单表层逻辑,对于阿里而言,外卖大战从来不是孤立的战争。其真正的核心逻辑,是为电商业务撕开新的流量入口与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一个佐证就是“双十一”。2025年“双11”是第一个淘宝闪购全面参与的“双11”。“预计未来5年,闪购会为平台带来万亿新增量。”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淘宝总裁处端在“双11”开幕时表示。
对于阿里而言,闪购业态与阿里生态有巨大的协同潜力。
看看阿里的流量协同效果。财报显示,中国电商集团业务,今年第三季度营收1325.7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47.73亿元增长16%;其中,电商业务收入1029.33亿元,同比增长9%。
在当前整个消费产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个增长仍然是个不小的亮点。
那么另一个市场关注的角度是,外卖补贴是否仍会持续下去?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随着淘宝闪购整体运营效率提升、UE显著改善以及业务规模趋于稳定,预计下个季度的投入会显著收缩。“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动态调整投入策略。”
这意味着,长期的补贴,是不具备持续性的。
对于这个问题,蒋凡也从侧面进行了回答,他表示,第一阶段,淘宝闪购已经完成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二阶段,淘宝闪购的单位经济模型优化符合预期,为外卖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一阶段会持续精耕细作用户体验,聚焦高价值用户的经营,聚焦零售品类发展。淘天闪购是淘天平台升级的核心战略之一。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后其为平台带来万亿级的成交额,继而带动相关品类整体市场份额的上涨。”蒋凡表示。
长期补贴,难以持续。对于阿里而言,如何在规模扩张与盈利优化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已是不容回避的关键课题。
03 国际化:精细化运作,营收两位数增长
国际化,是近几年阿里备受瞩目的业务。
一方面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且消费的趋势正在向“性价比”“质价比”转变;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巨大机会,是国内平台的新增长点。
《节点财经》看来,对于这个巨大的机会,阿里国际从上个季度开始,重度关注精细化运营。
尤其是速卖通运营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在这一季度,速卖通升级“超级品牌出海计划”,推出“Brand+”项目,公开宣布对标亚马逊,强化“品牌出海”的平台定位,招募包括天猫品牌、亚马逊大卖在内的知名品牌。
受益于速卖通对业绩的拉动,阿里国际在本季度实现盈利。本季度,阿里国际零售商业收入为280.68亿元,同比增长10%。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增长点是托管模式。
这一模式在2023年突然兴起,几乎所有平台都开始“流行”起托管模式。速卖通也上线了Choice业务,先后推出全托管、半托管、海外托管等模式。早在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蒋凡曾表示,速卖通Choice业务在跨境业务中的比例大幅提升,该业务正处在早期阶段,需要做大规模,再追求长期亏损的收敛,并称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将会是阿里国际大规模投入期。
如今看来,对于这一业务的投入和判断是正确的,速卖通正在反哺业绩。财报中,阿里国际方面表示,海外托管模式也扩展至超过30个国家。
从总体看,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本季度营收347.99亿元,同比增长10%;经调整EBITA为盈利1.62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9.05亿元。截至9月30日的六个月里,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695.4亿元,同比增长14%;经调整EBITA为盈利1.03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66.11亿元。
这也意味着,阿里国际已经完成了蒋凡设定的2026财年盈利目标。
这份财报背后,是阿里在AI、外卖、国际化三大核心赛道的战略布局的逐步落地。1200亿投入AI之下,C端应用爆发与B端赋能双线并进;淘宝闪购以高投入换规模;国际业务成功扭亏。
亮眼的数据意味着阿里正在更积极的进攻。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下,如何持续突破瓶颈,是每一家企业的核心命题。在这个“持续性发展”的命题之下,阿里正在通过上述三个战略布局,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答卷。至于考分,需要将时间拉的更长一点去看。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