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企业官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蓓 见习记者 黄指南 深圳报道
方大特钢(600507.SH)前三季度的业绩高增,既源于其剥离总额法核算下的业绩“虚胖”、回归经营实质,也离不开2024年业绩低基数的客观衬托。
11月25日,方大特钢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董事长梁建国、总经理曾飞骏、财务总监简鹏、董事会秘书吴爱萍及独立董事魏颜共同出席,就三季度经营业绩及企业最新动态与投资者沟通交流。
从业绩表现看,该公司前三季度呈现“营收承压但利润高增”的反差特征;而业绩会上管理层就资产注入、新能源合作、高端化转型等核心议题的回应,进一步构成解读其短期经营韧性与长期发展潜力的关键视角。
针对本次三季报数据及此前江西证监局行政监管事件(公司曾因收入确认违规收到警示函),《华夏时报》记者已于11月25日向方大特钢发出采访函,截至本文发稿,公司尚未就相关问题予以回复。
解构高增长业绩
特钢行业的短期磨底,为当前业绩修复铺垫了必要前提。
从行业整体业绩维度观察,前三季度中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4.56万亿元,同比下降2.36%;营业成本4.26万亿元,同比下降3.88%,收入降幅较成本降幅收窄1.52个百分点。
同期,行业盈利显著改善,根据SW钢铁指数计算,第三季度钢铁板块实现营收4801.23亿元,同比增加0.07%;实现利润总额130.87亿元,环比增长12.51%,同比扭亏为盈。
在钢铁行业“稳增长、防内卷”的政策框架下,2025年三季度特钢板块交出超预期答卷。多家上市钢企顶住行业价格下行压力,实现盈利大幅修复,其中以方大特钢、沙钢股份的三季度净利润反弹最为突出。
行业整体修复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原燃料成本降幅大于钢材价格降幅,叠加企业产品结构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双重因素有效对冲了行业需求调整带来的压力。

数据来源于企业三季度报告;制表:黄指南
具体到方大特钢,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32.33亿元,同比下滑18.45%;归母净利润7.89亿元,同比激增317.39%;扣非归母净利润6.55亿元,同比增长326.74%。
拆分至单季度,第三季度公司营收45.39亿元,环比增长4.38%、同比下滑11.38%;归母净利润3.84亿元,环比增幅147.94%、同比飙升1368.10%;扣非归母净利润3.01亿元,环比增长107.85%,同比实现转盈。
对于业绩表现,方大特钢董事会秘书吴爱萍表示,三季度净利润增长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行业与市场形势叠加公司生产经营精细化管理”的共同结果,“公司将持续依据市场变化抢抓机遇,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从经营细节看,前三季度方大特钢钢材产量315.49万吨、销量315.67万吨,产销基本持平,可排除销量激增对盈利的短期拉动效应;同时,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归母净利润增速,进一步印证增长源于主营业务改善,而非依赖非经常性损益。
拉长业绩观察周期,今年前三季度的高增速,亦受同期业绩低基数的显著衬托。无论是净利润规模还是盈利能力,2024年均为方大特钢2017年以来的最差表现。
2017年至2024年,其收入规模从139.4亿元快速攀升至314.6亿元的峰值,此后逐步回落至215.6亿元,期间仅2019年、2023年及2024年出现收入同比下滑,其余年份均保持正增长。
同期,利润端则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2018年、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录得29.27亿元、27.32亿元,为周期内高点,2022年起利润端加速恶化,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2.48亿元,近三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1.11%、-35.16%、-64.02%。毛利率与净利率的走势亦与之匹配,2024年分别降至4.8%、1.17%的低位。
更需关注的是,2024年业绩触底的背后,实则存在总额法核算撑起的业绩“虚胖”,这一水分最终被监管介入戳破。方大特钢因收入确认违规,收到江西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其真实经营压力随之浮出水面。
今年6月,江西证监局查明,方大特钢未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审慎确认收入,导致2024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的营业总收入与营业总成本披露不准确。依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监管部门决定对方大特钢及时任董事长居琪萍、时任财务总监颜军出具警示函。
据公告内容显示,本次会计差错更正的核心原因,是2024年起方大特钢为应对钢铁原燃料价格波动风险、强化风险防控,调整了部分贸易业务模式——对部分贸易采用无风险交易模式,以转移原燃料贸易中的价格波动风险。
据此,方大特钢对2024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分别调减营业收入6.99亿元、16.47亿元、26.37亿元。调整前,其2024年各季度收入同比降幅分别为7.74%、4.75%、4.20%;调整后,各期同比降幅均显著扩大,分别达到18.72%、17.06%、17.59%。
显然,即便挤干总额法核算的水分,依托低基数与行业修复实现的短期高增长,仍难抵御钢铁行业固有的周期性波动。
对于方大特钢而言,要突破盈利“大起大落”的困局,集团内同业资产注入与第二增长曲线的构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破局关键。
同业竞争挑战待解
在应对外部钢铁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同时,方大特钢还面临集团内部同业资产注入承诺尚未落地的内生挑战
回溯方大特钢的发展脉络,其前身为南昌长力钢铁,源自1958年建厂的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昌钢铁”)。南昌钢铁于1995年完成改组,2001年启动改制,2003年发起设立江西长力股份并在上交所挂牌。
2006年,南昌钢铁通过认购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现整体上市,2007年公司更名为南昌长力钢铁。2009年,南昌钢铁完成改制重组,辽宁方大集团(下称“方大集团”)通过竞拍获得其57.97%省属国有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公司自此正式更名为方大特钢。
据天眼查工商信息,方大特钢是一家集采矿、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钢铁联合企业,核心产品为汽车用弹簧扁钢与汽车板簧,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首位,产品出口至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品种规格完备。
作为控股股东,方大集团以炭素、钢铁、医药、商业、航空五大板块为核心,是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运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方大集团旗下还控股萍钢股份、达州钢铁两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与方大特钢存在直接同业竞争关系。
据方大特钢2023年9月披露的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问询函回复公告,方大集团已出具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明确计划通过资产注入方式化解该问题:达州钢铁需在满足注入条件之日起两年内完成注入,萍钢股份则需在符合注入条件后五年内注入方大特钢。
但从实际进展来看,除2024年9月公司在接受外部调研时提及“相关资产注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外,截至目前,资产注入的具体动作与阶段性进展尚未有更多公开披露。
在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就资产注入的时间节点与实施路径提出问询,公司董事长梁建国未正面回应具体细节,仅表示“资产注入工作按计划推进中”,未进一步释明“计划”的具体框架与时间表。
与会投资者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达州钢铁实现营业收入130.05亿元、净利润3.63亿元;萍钢股份同期实现营业收入482.51亿元、净利润2.02亿元。
该投资者指出,若方大集团能如期将上述两家企业的优质资产注入,不仅有望推动钢铁行业区域资产整合,还能助力方大特钢扩大产能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其业绩增长潜力具备可期待性。
在等待同业资产注入的同时,方大特钢亦在通过外部合作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核心动作是与宁德时代联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董事长梁建国介绍,目前公司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高性能钢板弹簧、稳定杆等底盘关键部件,钢板弹簧已完成路试验证并小批量交付,稳定杆进入样件试制阶段。
西部证券分析指出,在汽车弹簧用钢细分市场,方大特钢不仅维持较高市场占有率,还凭借技术壁垒形成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与较强议价能力,该品类为公司贡献重要利润增量。目前,公司产品线已从弹簧用钢延伸至汽车板簧成品,覆盖轻微簧、中重簧、客车簧等全系列产品,完成从“材料供应商”向“部件供应商”的初步转型。
除绑定宁德时代外,方大特钢还在通过产业基金加码并购整合。关于未来规划,梁建国进一步表示,在并购整合方面,公司参与设立的南昌沪旭钢铁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一直在关注并参与优质钢铁企业的并购项目洽谈,重点考虑具有区位优势或产品与公司具有协同效应、符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的标的。
当前,方大特钢面临“同业竞争悬而未决、资产注入承诺落地待定”的双重压力,其应对策略呈现“内外双线并行”特征——对内等待集团资产注入以破解同业竞争,对外通过合作与并购拓展增长空间。
未来,方大特钢能否以资源整合破同业竞争之局、以产品创新突周期波动之围,正是其挣脱业绩周期桎梏、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命题。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上一篇:辞职炒股前,先知道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