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谢碧鹭 北京报道
2025年以来,A股与港股市场迎来新一轮股份回购热潮,龙头企业持续加码成为核心驱动力。在政策支持与市场估值修复预期的双重催化下,上市公司纷纷拿出“真金白银”,极大地释放了信心。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收盘,港股回购规模已突破1500亿港元,A股回购金额超1300亿元,双市场纷纷有千亿级资金进场,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劲信心。从腾讯控股、小米集团的连续回购,到美的集团、贵州茅台的大额增持,龙头企业以实际行动传递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与未来发展的信心。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波回购潮不仅体现了上市公司现金流的充裕与治理结构的完善,更反映出产业资本对当前市场估值的理性判断。在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A股和港股市场的回购行为既是稳定股价、维护股东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市场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培育长期投资理念的关键举措。
年内港股回购规模突破1500亿港元
近期,港股回购潮持续升温,互联网龙头企业腾讯控股再度加码回购。11月27日,腾讯控股耗资6.36亿港元回购103.6万股,这已是其连续第8个交易日实施回购。在此之前的11月18日至26日,腾讯控股每日回购股份数量均稳定在100万股以上,回购节奏连贯且力度稳健。
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腾讯控股累计回购股份达1.3亿股,合计花费660.5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回购资金的重要贡献者。回溯历史,腾讯控股的回购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此前的2021年至2024年,其年度回购金额分别约为26亿港元、338亿港元、490亿港元和1120亿港元。
小米集团紧随其后,11月26日当天以40.14港元/股的价格回购了750万股。这是小米集团11月以来第4次回购,本月小米累计回购数量为3150万股。若将视野放在全年来看的话,2025年以来,小米累计回购了6500多万股,总金额突破了27亿港元。11月24日,小米集团还发布公告称,雷军个人斥资超1亿港元增持小米集团260万股,平均价为每股约38.58港元。
这两家科技巨头的密集回购,成为今年港股回购潮的缩影。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收盘,今年以来近250家港股上市公司累计回购了68.28亿股,合计金额超过1500亿港元关口。
从回购规模来看,有19家公司今年以来的回购数量超过1亿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汇丰控股、中国宏桥、友邦保险、中远海控和有赞,年内回购数量分别是3.3亿股、3.06亿股、2.92亿股、2.91亿股和2.76亿股。
多家A股公司拿出“真金白银”
与港股回购潮形成强烈呼应,A股市场2025年以来的回购热情持续升温、势头强劲。截至11月27日收盘,年内已有1400余家A股上市公司启动股份回购,累计投入资金突破1300亿元大关。
其中,有18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回购数量超过1亿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创新新材、京东方A、徐工机械、中国建筑和辽港股份,2025年以来分别回购了3.6亿股、3.59亿股、3.58亿股、2.9亿股和2.79亿股。紧跟其后的是永泰能源、能特科技、TCL科技、京沪高铁和山鹰国际,今年以来分别回购了1.96亿股、1.91亿股、1.75亿股、1.73亿股和1.7亿股。
A股回购潮的持续升温,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到了2025年5月总额度进一步提升至8000亿元。
截至11月27日收盘,已有77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超过1500亿元。其中,有16家公司所获得的贷款上限超过10亿元,还有8家公司所获得的贷款上限在15亿元以上,分别是贵州茅台、三峡能源、牧原股份、海尔智家、荣盛石化、京东方A、海康威视和中国中铁。
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兼首席投资顾问邢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与A股回购潮的爆发,本质是市场估值重构与资本战略调整的共振。
港股方面,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下,低利率环境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叠加港股估值长期处于全球洼地,企业通过回购提升每股收益、优化资本结构的动力显著增强。A股则受益于政策红利,比如央行设立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叠加证监会倡导注销式回购,推动企业从“被动维稳”转向“主动价值管理”,促使产业资本加速入场。
龙头企业占绝对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A股、港股回购潮中,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实力、市场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成为定调市场的核心力量,其回购行为不仅彰显了自身对价值的认可,更对市场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在港股市场,有15家公司累计回购金额在10亿港元以上,排名前三的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和友邦保险,今年以来回购金额分别为660.50亿港元、302.57亿港元和176.93亿港元,合计达1140亿港元,占全市场回购总额的七成以上。
而在A股市场,同样也有14家上市公司累计回购在10亿元以上,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美的集团、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徐工机械和牧原股份,今年以来回购金额分别为96.11亿元、60亿元、43.87亿元、30.66亿元和25.01亿元。此轮回购潮中,有的单个企业的回购规模甚至超过某些行业的整体回购金额,这种“龙头引领”的格局,使得回购潮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有效带动了市场情绪的修复。
在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龙头企业成为回购主力,本质是市场资源向头部集中的必然结果。
龙头企业通常具备更强的现金流储备和抗风险能力,当市场出现调整时,其估值安全边际更清晰,回购决策也更果断。这种格局对市场稳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短期来看,龙头企业的大额回购能快速传递积极信号,缓解投资者恐慌情绪,尤其在关键指数点位形成支撑,避免市场过度波动。长期而言,龙头回购会引导资金流向经营稳健的优质企业,强化价值投资理念,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不过,朱克力亦同时提示道:回购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资金来源和后续动作,如果企业仅依赖短期借款进行回购,可能影响长期发展能力;反之,若回购与业绩增长、分红政策形成协同,才能真正构建市场信心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