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基调(阿里26财年二季报),给《商业观察家》的感觉是:AI做估值——阿里云智能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34%;外卖即时零售做流量——拉频次。
一
业绩
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实现收入2477.95亿元,同比增长5%,剔除阿里已出售的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的实体零售业务所带来的影响,该季度,阿里收入的同比增幅达到15%。其中,中国电商业务的客户管理(数字广告)收入789.27亿元,同比增长10%;直营、物流及其他收入240亿,同比增长5%;即时零售业务229亿元,同比增长60%。
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营业成本1507.8亿元,同比增长4.69%。(也受剥离高鑫零售等实体零售业务成本项影响)
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经营利润53.65亿元,同比下降85%;净利润206亿元,同比下降5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0.99亿元,同比下降68%。
整体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业绩仍受外卖即时零售市场“烧钱”竞争的影响。
这一战,从目前的现局来看,《商业观察家》感觉,阿里巴巴似乎把美团拉下了“神坛”。之前,在本地生活领域,美团几乎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市场地位是难以被撼动的。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一直以来,我们对美团有很强的信心。
然而,这一战打下来,我们感觉市场对美团的信心似乎有所“松动”,甚至,这场竞争最糟糕的一面是: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最终比的似乎变成了看谁的钱多,谁的“子弹”多,谁的补贴多。通过补贴烧出来的流量与订单,培育并搭建起来了平台架构。用户端的平台忠诚度则看起来非常不可靠,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用户只会追求便宜。
由此,阿里巴巴用一堆金钱,凭借更大的块头,把美团拉下了“神坛”。
《商业观察家》也把这样的感觉讲给了一些资深市场人士听,得到回答是:如果是拼钱,那银行应该垄断一切,腾讯也应该垄断一切。
《商业观察家》再问这些人士,那么,在本地生活领域,什么样的能力只有一家具备,而其他家完全不可能具备的?
也没有得到明确解答。
二
得到了什么
损人不利己,是未成年人经常干的事情;损人利己,欢迎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那么,花大代价把美团拉下“神坛”,阿里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利己什么?
这块,《商业观察家》也感觉不深,不过总结下来,我们认为阿里有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止阴跌。
跟线下的传统大卖场等业态一样,如果它们当下不做调改升级,不做“胖改”(学习胖东来调改门店),门店客流就会一直阴跌下去。所以,它们必须要找到新的流量场景,并为此来做适配调改。
阿里也有这个问题,很多品类商家都曾对《商业观察家》称,它们在阿里上的流量,这些年一直是持续下跌的。总量下跌,年轻客流减少;商品老化,为年轻人打造的一些商品与包装,在阿里平台上就是卖得相对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阿里也需要“调改”,只是它选择的方向是做外卖即时零售。外卖即时零售的客群则比较年轻,因为年轻人越来越“懒”了——不做饭了,也没有耐心了——所有物品都希望1小时内送达。
这成为了阿里的“调改”方向。而从这个方向,阿里得到了什么吗?
外卖业务烧出来的流量产生出了多大的实物商品购买单量?即时零售业务的网络效应是否足够强大,当补贴退场后,这个“网络”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这些,目前还不能完整看出来,或者说有待持续去兑现。
二、安全感。
基于餐饮外卖、生鲜小时达所建立起来的即配心智、流量盘与基础设施,美团可以低流量成本做持续的多元化多品类扩张,就是说,由于线上是无边届的,可以无限扩品,那么,基于外卖及买菜的小时达流量,美团可以以此为基础盘,以极低的流量营销成本将这些外卖买菜流量转化为买服饰买电器买万物的小时达流量。
由此,在小时达即配赛道里,美团多品类扩张的流量成本很低。
这让阿里感到了威胁,感觉到了不安全。
如果阿里的基础盘——服饰品类的流量成本要低于美团了,阿里可能就要跌入谷底了。
这块,此轮的大战,阿里又得到了什么?
阿里财报提了一句:截至2025年10月31日,约3500个天猫品牌将其线下门店接入即时零售销售。
但具体份额怎么样,订单怎么样,流量成本怎么样,还不知道。
三、控制欲——让美团听话。
领先者对于追赶者的要求都差不多:要守“规矩”,要打“招呼”,要“听话”。
通过高烈度竞争,一些市场人士认为,阿里此举是想要美团“屈服”、听话。
这块,阿里现在得到了吗?美团认输了吗?
还是看不出来。
这块,未来可能要看阿里能不能切断美团的“补给”。
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篇:300379突发!可能终止上市 300379刚上市时叫什么 300379退市后还能重新上市吗
下一篇:对手集体涨价,Mate 80却大降800元!鸿蒙生态突围,华为继续以价换量 华为mate80降价 mate80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