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萧田
“每天一瓶奶,强壮中国人”,这句曾被用来鼓励国人饮用常温奶的口号,如今似乎被越来越重视健康的国人“嫌弃”了。
常温奶退潮,低温鲜奶上位,正在成为乳制品行业的新共识。
交银国际预测:2022至2027年,中国低温鲜奶市场将以12%的复合年增长率狂奔;欧睿数据更指出,发达国家低温奶消费占比超90%,而中国目前还不到20%。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尚未被巨头彻底瓜分的巨大增量市场。
按理说,这是属于光明乳业(600597.SH)的高光时刻——毕竟,它曾是低温鲜奶赛道的“开山鼻祖”。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光明靠着巴氏杀菌技术,在华东地区送奶入户、建冷库、搞冷链,硬生生把“鲜”字刻进了消费者心里。2002年,光明营收一度等于伊利(600887.SH)+蒙牛(02319.HK)之和,市值更是蒙牛的11倍。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对常温奶趋势的误判,光明错失全国化窗口期,眼睁睁看着伊利、蒙牛借势崛起,自己则退守江浙沪,沦为“区域三哥”。
如今,风口再起,低温奶重回舞台中央。可令人唏嘘的是:风来了,光明却没站在风口上,反而在原地打转。
为什么是低温奶?
低温奶与常温奶的本质区别,不在包装,而在灭菌方式——一个是巴氏杀菌(保留活性营养),一个是UHT超高温瞬时灭菌(牺牲部分营养换长保质期)。

过去几十年,中国消费者要的是“有没有奶喝”,常温奶凭借无需冷链、保质期长、成本低,完美契合“吃饱就行”的时代需求。
但今天不一样了。健康意识觉醒,“喝得好”成了新刚需。低温奶的高蛋白、高活性、低加工特性,正好踩中消费升级的脉搏。
截至2024年,中国低温鲜奶在液态奶中的渗透率约17%,整体乳制品占比仅10.4%。对比欧美90%以上的渗透率,空间巨大。
理论上,这该是光明的主场。毕竟,它是国内最早系统布局冷链、最早提出“鲜奶战略”的企业。
1992年,彼时的光明从法国引入了牛奶保鲜的概念,开始建立完善的冷藏物流。
无论是4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生产,还是运输环节的“门到门”设计,建立社区小冷库…..光明依靠其超前的冷链物流,在华东地区送奶到家的时候,伊利、蒙牛不过是边陲小镇的区域品牌。
然而现实很骨感:低温奶是乳制品四大品类中唯一没有寡头的赛道,光明也没能成为那个“破局者”。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光明前三季度营收182.3亿元,同比下滑0.99%;归母净利润仅8721万元,暴跌25.05%;第三季度更是净亏1.3亿元——这已是连续第三年营收下滑。

光明乳业业绩为何会如此令人失望?
拆分财报数据来看,占公司第一大营收比重的液态奶营收的持续下滑,是最直接因素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液态奶营收为101.46亿元,同比减少8.57%。
此外,其他乳制品、牧业产品和其他产品收入分别为61.70亿元、7.07亿元、10.7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同比增长9.91%、-12.49%、28.72%。
更致命的是,一直以来,上海都是光明乳业的大本营,然而,分区域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来自上海地区的营收为51.99亿元,同比下降4.0%;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营收为73.92亿元,同比下降3.6%。

“家被偷了”,不是比喻,是财报写出来的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胜利的天平并不倾向于光明乳业这边。
一个具备先发优势的百年品牌,为什么掉队了?
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来说,大众消费者从“喝到奶”向“喝鲜奶”的升级背后离不开一个重要变化——产业基建的完善。
过去,低温奶所需的“产业基建”一直拖后腿——2010年前全国冷藏车不足10万辆,“最后一公里”配送缺失,低温奶连“送得出、存得住”都做不到,根本无法与常温奶竞争。
在“产业基建”完善方面,有两个节点尤为重要:2010年生鲜电商崛起,京东生鲜、天猫超市催生冷链“最后一公里”需求,冷藏车、前置仓走进社区,低温奶可直达消费者;2015年O2O大战,美团、饿了么培育“30分钟达”习惯,让即时电商、社区团购成低温奶重要渠道。
到了2025年,基建仍在继续提速,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2025上半年全国冷藏车销量同比增18.19%,新能源冷藏车销量暴涨119.61%。

换而言之,运输冷链的变化让低温奶逐渐弥补了短板,走向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尤其是区域性的乳企品牌,通常采用“本地化牧场+区域冷链+终端直配”的模式,既能以更低成本保障新鲜度,又能通过长期积累的“本地品牌”心智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形成天然的护城河。
比如,北京三元依托京津冀5个生产基地,实现“本地牧场+24小时直达”,在北京低温奶市场拿下58.3%份额;再比如,新乳业聚焦西南区域,通过“今日鲜奶铺”“24小时鲜牛乳”实现“牧场到终端最快24小时送达”,区域供应链优势让其在四川、云南等省份的渗透率“遥遥领先”…..
反观光明,尽管作为低温奶赛道的“先行者”,直到2016年才推出全国首个鲜奶品牌“优倍”,时至今日仍聚焦在上海等核心城市的“大本营”,全国化战略总是走不出江浙沪。
光明的掉队,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光明乳业在经历多次的管理层动荡后,开始走向平庸和躺平,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王佳芬时代的锐气和进取。
说起光明的崛起,就不得不提一手将光明送上龙头位置的铁娘子——王佳芬。在她执掌光明的15年间,光明从养牛场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

2008年,王佳芬离职。随后,光明乳业的管理层便开始了“动荡不安”,十几年间,5次换帅,直到2021年才等来了现在的董事长黄黎明。
要知道,频繁换帅,使得企业战略前行方向摇摆不定,经营策略频繁改动,这无疑是致命的。更重要的是,在光明乳业受高管频繁更换拖累的时候,竞争对手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
一个例子是,作为曾经与伊利、蒙牛不相上下的国内老牌乳制品企业,光明乳业至今都尚未打造出具备高辨识度的热门单品。
唯一的高光是2009年郭本恒推出的“莫斯利安”,主导光明展开错位竞争,在常温奶市场开始侧翼突围之战。但莫斯利安的成功并没有延续下来,反而逐渐沦落成了边缘产品。

东北证券报告显示,莫斯利安零售额从最高时的约80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50.6亿元,市占率从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9年的3.4%。如今,光明乳业已经干脆就不公布莫斯利安的销量了。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国乳制品市场份额前三的公司分别为伊利、蒙牛与光明,市占率分别为23%、20%与6%。光明已经无法望草原双雄的项背了。
作为29年的乳业老兵,黄黎明在接任光明掌门之时踌躇满志,在过去几年几乎每年都提出了营收和利润的目标,但不出意外,一个都没有实现。
更反常的是,在去年整个在业绩下滑的压力下,光明乳业全员降薪,但董监高们却逆势加薪。
毫无疑问,如今的光明狼性明显不足,也缺乏突围的底气。
答案很残酷:机会有,但窗口正在关闭。
当前乳制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度洗牌。原奶价格连续40个月下跌,已回到2011年水平,上游牧场大面积亏损,倒奶、淘汰奶牛成常态。整个产业链都在承压。
在这种背景下,低温鲜奶不再是“第二曲线”,而是生死线。
新乳业董事长席刚曾指出,在乳品市场趋于饱和的当下,“替代性选择”和“结构性机会”是为数不多的增长方向,而低温鲜奶正是其中之一。
更重要的是,作为常温奶领域的绝对霸主,伊利、蒙牛显然不愿错失低温奶的增长红利——
伊利依托“金典”这一成熟高端常温奶品牌,延伸推出金典鲜牛奶,同时布局GAP鲜牛奶主打“品质认证”,借既有品牌认知度快速降低消费者接受门槛;蒙牛则单独打造“每日鲜语”专属低温品牌,聚焦“高钙”“活性蛋白”卖点锁定中高端市场。

留给光明的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也正是因为这条路,给光明带来了唯一能够绝地翻盘的机会。
不过,光明嘴上喊着“鲜战略”,行动却飘忽不定。2023年上半年推了30款新品,跨界联名玩得飞起:太极藿香雪糕、英雄联盟酸奶、乐乐茶奶茶……看似热闹,实则散焦。
真正值得抄的作业,其实是新乳业。
这家同样出身区域的乳企,十几年死磕“鲜”字,坚持“鲜立方战略”和以“鲜价值”为核心的产品策略——聚焦低温鲜奶与低温特色酸奶两大主导品类,瞄准不同消费者痛点。
围绕低温赛道,新乳业(002946.SZ)打造了“以鲜为美”的多元化产品矩阵:
低温鲜奶方面,先后推出“24小时”系列、“朝日唯品”、“今日鲜奶铺”、“A2β鲜牛奶”等产品;低温酸奶方面,新乳业围绕健康细分需求,推出“活润”系列、“初心”系列等创新产品。

和光明一样,新乳业同样有着全国化的野心。
十几年来,新乳业通过不断跑马圈地,先后在全国掀起“两轮收购潮”,在全国范围内并购、整合各类地方乳制品企业,剑指全国市场。
如今,新乳业讲的“鲜”故事开始奏效。
2025年1-9月,新乳业实现营业收入84.34亿元,同比增长3.49%;归母净利润6.23亿元,同比增长31.48%。
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新乳业营收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42%;归母净利润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7.67%。

鲜明的对比之下,光明乳业手握百年品牌、先发优势、冷链基因,却在最关键的十年里,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它错过的不是一次风口,而是对时代变化的敬畏与反应速度。
低温奶的战争,拼的不是谁最早入场,而是谁更能持续投入、精准卡位、高效执行。伊利、蒙牛在补课,新乳业在突围,而光明还在为“要不要全国化”“要不要砍掉老产品”纠结。
留给它的,或许只剩最后一问:当所有人都在抢“鲜”,你还能靠“旧”活下去吗?
光明不缺历史,缺的是未来。
上一篇:V观财报|凯众股份:筹划收购安徽拓盛控制权 v观财报 v观财报下载
下一篇:鸡卖名声猪赚钱,大学教授夫妇携年入48亿的天农集团冲IPO 鸡卖名声猪赚钱,大学教授夫妇携年入48亿的天农集团冲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