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服装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优衣库叛变。9月优衣库高调牵手京东,新品在京东首发,订单接入京东物流。
这其实是优衣库第二次和京东合作。2015年,作为阿里大客户的优衣库也曾入驻京东,但旗舰店开了三个月就因为神秘原因关闭,憋了十年才卷土重来。而早在2022年,优衣库就已经去抖音直播卖货了。
二是电商女装品牌集体杀向线下。10月,女装品牌KEIGAN在上海一栋百建筑开店,装修风格主打家徒四壁风高级感,羊毛大衣、真丝衬衫整齐挂在金属衣架上,相比服装店更像私家展览。

KEIGAN首店,空间留白比衣服多
虽然看上去像某小众欧洲高奢,但这个KEIGAN是正宗的淘品牌。它和CHIC JOC、UNICA、CEST M并称“淘宝四大家族”。共同点是品牌名都是发音不明、含义莫测的拉丁字母组合,都不约而同主打轻奢、定价不菲。
今年淘宝四大家族中,已经有三家开出首家实体店。
优衣库开辟第二战场,大概率是为了挽救大中华区的业绩;线上女装拥抱线下,显然不是奔着交房租去的。
一场论战
电商女装线下开店的趋势在这几年愈演愈烈,但关于要不要去线下的讨论,可以一路追溯到十年前。
2015年,优衣库取代韩都衣舍成为双十一女装第一。面对势如破竹的老牌列强,生于电商的众多淘品牌,就线上女装未来命运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产生了路线分歧。
一方是茵曼创始人方建华,认为线上品牌最终都要回归线下:“互联网品牌不做线下,活不过5年。”
另一方是韩都衣舍老板赵迎光,主张坚持线上运营五十年一百年不动摇[1]:“品牌想五五分,脚踏两只船,既把线上做好,又把线下做好,是不可能的。”
从两家公司日后的经营情况看,方建华也许更接近正确答案。转战线下后,茵曼陆续开出600家门店,日子过得还算滋润。韩都衣舍的存在感却越来越稀薄,远不复当年如日中天。
2015年淘宝女装市场大分野后,真正的赢家是家大业大的老牌列强。
优衣库力压韩都衣舍问鼎后,连续四年卫冕。同时,线下老牌开始大规模杀入线上,反而是电商平台里土生土长的淘品牌难以招架,节节败退。到了2022年双十一,没有任何一家纯电商品牌能挤进前十名。

对线下老牌来说,电商在当时虽然不能算新生事物,但对于线上渠道的运营和管理肯定是经验寥寥。有了优衣库的模范带头作用,线下老牌自然纷纷解放思想,争先恐后入驻电商平台。
服装线上化的需求一度催生了庞大的电商代运营市场——即品牌将线上渠道的管理和运营外包给第三方,定位类似线上运营商。前前后后创造了6家上市代运营公司,作为对比,淘系女装蹉跎多年,2021年才诞生上市第一股。
而当时的阿里有意推动“高端转型”,京东大规模布局服装板块,优衣库这类知名度高的品牌是电商平台的头号统战对象,资源分配也会向其倾斜。
电商平台的内核是流量倒卖,即从社交媒体采购流量,再卖给平台商家,当服装品牌纷纷走向线上,流量成本提高就无法避免。
按照华泰证券的口径,2014-2023年,中高端女装线上化率从不到4%上升至15.7%[2],服饰大盘线上化率目前已经超过60%(艾媒)。与之对应,2017-2022年,淘宝的获客成本涨了足足12倍[3]。
2020年前后,流量成本的困扰开始在整个电商行业蔓延,服装品牌纷纷在京东和抖音开辟第二战场,成本危机最终以“退货率”的形式集中爆发。
去年,女装品牌“罗拉密码”含泪清仓,老板罗拉在诉苦中无意点破了女装电商的两大死因:
“2021来以来,网店的退货率从30%-40%,上升至70%-80%,流量成本则相应翻了10倍。”

巅峰时期,罗拉也曾是抖音女装一姐
时尚的代价
无论电商有多少优点,都无法回避“试穿”这个只有线下渠道才能满足的诉求。退货率是服饰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崭新问题,同时,女装的退货率又比男装高很多。
2021年上市的戎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观测样本:戎美只做女装,纯线上经营,而且只在淘宝和天猫销售,属于女装行业根正苗红的淘品牌,淘品牌里久经考验的老革命。
戎美GMV(商品交易总额)与实际收入产生的差异,大部分都来自退货,依此粗略计算,2020年至今,戎美的退货率从59%提高到了70%以上,与友商的诉苦内容基本吻合。
服装是个标准化生产的非标品:同样一部手机卖给两个人,功能体验不会有差别;但同样一件衣服卖给两个人,可能就会因为体形、审美等原因产生“误差”。所以同样是线上化率很高的品类,化妆品就没嚷嚷过退货率。

被退货率逼疯的商家,开始做超大标签
同时,女装是一个与库存周转率战斗的生意。由于存在“过季”,1000件备货对应50%退货率,就会形成500件库存。女装不是茅台,库存是女装的头号敌人。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小型女装店铺会设置现货、7天、15天、21天不等的发货时间。现货批次产生的退货,会重新打包发给第二批次的用户,以此类推。
举例来说,商家会把现货的退货重新发送给选择7天发货的买家,正好赶上下一批的发货周期。如果退货到得早,还能提前发货,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还会觉得商家发货及时。
这种情况下,商家完成1000笔订单对应的备货,就远远少于1000件。
预售模式是一套对抗高退货率的解决方案,但对电商平台来说,超长的预售期对用户体验有损害。同时,为了争夺消费者,平台也会通过运费险等方式拉低退货成本,客观上造成退货率提高,而平台叫停预售,又会损害商家利益。
一件100块的衣服被退货了三次才卖掉,会产生400块的GMV,但商家只有100块的收入。由于GMV是平台的,营收是商家的,所以除了自营模式的京东,电商平台客观上有动力做大GMV。
茵曼老板方建华就曾发文抗议:每个平台都热衷于GMV规模,过度推崇退货便利性,把成本转移给商家,推高退货率。
退货率问题传导到商家,就是进一步提高的库存与供应链管理成本,导致现金流断裂风险。
另一个问题是流量成本。内容平台是电商主要的流量来源,2017年后,流量迅速向大平台集中,普天之下莫非抖音快手小红书,客观上提高了内容平台的议价权。
而这些平台多少都有自己做电商的心思,尤其是快手发明的“自家流量卖给自家电商”的内循环模式,被各大内容平台纷纷效仿,进一步推高流量成本,没有流量生产能力的电商平台,获客成本被迫提高。

此消彼长之下,重返线下就成了一个务实的选择。
一方面,线下不存在退货率问题。另一方面,国内线下商场的空置率在2022年后高于警戒值5%,近年来租金有所回调。
除了“淘宝四大家族”,主做抖音电商的女装品牌COCO ZONE、MARUIS,发家于小红书的TWOI Design Lab,均在布局线下门店。

COCO ZONE、MARUIS的线下首店
与之对应,最近两年奢侈品行业持续遇冷,品牌新开门店数同比下降38%[4],高端商场也急需引进交租大户,把主打高端品质的线上女装纳入了招商范围。
没有余粮的地主和含义不明的拉丁字母,就这样找到了共同语言。
格局要大
历经十余年的线上试炼,女装品牌终于领悟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十年前抢跑线下的茵曼老板方建华又一次抓住了行业趋势,表示店多不如店大:“未来的茵曼可能开2000平米的大店。”
2015年,率先走向线下的茵曼,设想是1年开200家,2年开1000家,5年内达成万店规模,实际情况是10年过去,门店也才开了600家。
不仅仅是女装,整个服装行业近几年也迅速统一共识:开大店。
今年9月,H&M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中国首店时隔三年重新开张,门店彻底改头换面,6000㎡的占地面积约等于14个标准篮球场,家居、咖啡店、花店一应俱全,地下一层还常年举办主题展览。官方定名H&M风格之邸,老北欧了。

今年9月,H&M淮海中路旗舰店开业
另外,优衣库、ZARA、UR、雅戈尔等品牌,开店思路也基本都是关小店开大店,选址在人流量密集的商圈和购物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

原因在于,如今的门店不仅只承担商品销售的功能,还要作为大型广告牌,承担品牌形象的展示和传递,销售和营销两手都要抓,而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
尤其对成立时间短、品牌影响力逊色的线上女装来说,在人流量密集的高端购物中心开店,装修是侘寂风,隔壁是蒂芙尼,门口是带着白手套的保安品牌体验大使,翠花进城变Linda,性价比极高。
海外门店也是关键环节。销售额是其次,重点是品牌传播的效果。选址也很重要,能开到巴黎就别开到巴库,能靠近萨尔茨堡就别挨着萨拉热窝。
UNICA、CHIC JOC、MARIUS的首家线下门店,都不约而同开进了大名鼎鼎的德基广场,跟一众奢侈品大牌做邻居,客观上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不明觉厉的感觉。其中MARIUS入驻德基后仅10天,门店销售额就突破100万[5]。
另一方面,大店也扮演着服装品牌线上线下流量中转枢纽的角色。
传统的线下服装市场非常依赖经销商,品牌并不直接接触消费者,导致库存水位很容易失控。去年底,门店多达9000多家的女装品牌拉夏贝尔退市,原因就是库存问题。
女装不会死于难看,只会死于库存。时至今日,数字化工具的普及,大幅提高了品牌对消费者和渠道的管理能力。
家大业大的品牌大多都有自营的App和小程序渠道,云服务大模型多维表格安排的明明白白,让品牌对渠道的管控能力空前提高。就算是中小品牌,也会注重私域转化(拉顾客进群),每逢双十一打打骚扰电话。
这个过程中,品牌既可以精确掌握每一个门店的销售细节,也能把客流量转化为所谓私域流量,绕开电商渠道直接把东西卖给消费者。在人流密集的商圈搞大店,恰恰是低成本客流的重要来源。
而电商平台近两年的发展思路,反而是借助算法进一步掌控全局流量的分配,无形中推高了品牌买流量的成本。此消彼长之下,线下又成了性价比的高地。
今年8月,TWOI的第二家门店在上海cp静安广场1楼开业,近40℃的高温里人潮如织,排队时长超过8小时。当天,TWOI就被迫发布闭店通知。

TWOI门店内部,主打奶油色系可爱风
这可能是电商女装历史上,第一家因为“人太多”在开业当天就闭店的女装品牌。
作者:赵瑜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赵瑜
参考资料
[1] 派代对话茵曼老方|9年前预言成真,不做线下的电商品牌活不久,派代
[2] 消费洞察系列:掘金“她经济”,华泰证券
[3] 拼多多:基因决定α属性,新业务大有可为,天风证券
[4] 奢侈品牌中国活力榜2025H1,华丽志
[5] 线上爆款到线下爆单,线上女装大IP MARIUS破局线下,赢商网